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青海省委書記強衛代表:保護生態是發展的新機遇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04: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青海省有著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被譽為高原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資料照片)

  青海素有“中華水塔”和“亞洲水塔”之稱,其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甚至關係到全球的生態安全。青海省委作出決定,對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改為考核民生,考核生態保護。不僅沒有因此而慢下來,還出現了從“蓄勢待發”到“蓄勢已發”的轉變。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就生態保護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我們知道你到青海省工作時,胡錦濤總書記給你提過一個要求:希望青海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把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好。如今你已在青海工作4年,青海省的生態安全情況怎樣?

  強衛:青海省的經濟總量雖然只有全國的千分之三,但卻有著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和無與倫比的生態地位。黃河49%的水量、瀾滄江16%的水量、黑河40%的水量是從青海流出去的,長江在青海境內的産水量是180億立方米,輸出也在180億立方米。青海還被譽為高原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和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是全球氣候的重要啟動器和調節區。

  科學發展是第一要務,保護生態是重要責任,改善民生是當務之急。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代會報告,我們也正式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牢固樹立保護生態是發展新機遇的意識、要更好地發展而不是不發展的思想、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片面發展的觀念,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地保護。“十一五”期間,我們啟動實施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等工程,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退牧還草等工程,到2010年底,建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1處,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面積的30.2%,森林覆蓋率達5.2%,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記者: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那麼這個地區如何發展經濟?幾年過去了,發展的情況怎樣?

  強衛:三江源地區是地地道道的“山之宗、水之源”,是重點生態保護區。我們對這個地區不考核GDP等經濟增長指標,寧可犧牲速度,犧牲GDP,也絕不犧牲生態。為此,這裡地下豐富的礦藏不能開發、工業不能發展,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但這裡的各族人民無怨無悔,為保護好長江、黃河、瀾滄江這“三江”清流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同時,我們也不是消極地進行保護。一方面積極以推進三江源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生態保護區的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著力轉變當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牧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依託當地豐富的草場資源、原始淳樸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獨一無二的多樣生物等特色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民族文化産業等特色産業。

  我每年都要去三江源地區,過去那裏的牧草長勢不太好,草場退化、沙化現象比較嚴重。如今,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牧草長勢良好,河流徑流量增大,荒漠化明顯遏制,濕地面積逐年擴大,5年間主要湖泊面積凈增加245平方公里。水源涵養功能初步得到恢復,曾經有“千湖縣”之稱的瑪多縣,在經歷了多年湖泊萎縮甚至是消失之後,如今又重新呈現出湖泊星羅棋佈、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記者:為什麼説,青海已經不是蓄勢待發,而是蓄勢已發?蓄勢的“勢”是指什麼?“發”又表現在何處?

  強衛:大家都熟悉一句古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過去的青海在人們心目中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今天的青海,經過了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了經濟加速發展,産業加快轉型的關鍵階段。GDP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關於“勢”的問題,我想應該包含三點:一是我國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青海也面臨著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青海藏區發展、落實第五次西藏工作會議精神、玉樹災後恢復重建等一系列特殊的歷史機遇,正處在難得的發展機遇疊加期;二是隨著青海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資源勘探開發、機制體制建設和人才支撐保障等更加給力,青海經濟發展起飛遠航的動力越來越強。三是我們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發展目標越來越明確。

  關於“發”的問題,我想一方面是“十一五”期間青海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大力發展三個“十大産業”。即新能源、新材料等工業十大優勢産業,打造油菜、馬鈴薯等農牧業十大特色産業,打造高原旅遊、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十大産業。實現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臺階,人民生活水平上一個臺階,環境保護和建設上一個臺階,社會管理水平上一個臺階。力爭在人均經濟總量、人均投資強度、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六個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記者:大家對玉樹災區重建情況十分關心,現在時間過去快一年了,玉樹的重建進行得怎樣?

  強衛:玉樹發生強烈地震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功開啟了一場人類在高原高寒地區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救援行動,創造了搶險救災的玉樹速度、玉樹奇跡,展示了危難時刻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玉樹地震是青海人民的一場巨大災難,但我們把災後重建當作是加快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玉樹的重大機遇,與時間賽跑、與自然抗爭、與毅力較量,以最快速度、最強力量推動重建。在重建中,我們堅持規劃優先,強化政策保障,堅持民生優先。提前重點安排城鄉居民住房、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項目,統籌安排生産生活保障、市政、電力、通訊、城鄉道路等基礎設施和産業恢復項目,不到半年時間,開工建設298個重建項目,完成投資50億元,圓滿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完成災區大部分農牧民住房重建,開工建設大部分城鎮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復住房維修加固的目標任務,部分受災群眾喜遷新居,一些支撐長遠發展的項目相繼開工或建成。

  我想特別説一下,隨著災區恢復重建的展開,重塑社會管理秩序的重任也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堅持著手高起點規劃災後恢復重建的各項任務,不僅要實現物質和經濟發展的重建,更注重精神和社會秩序的重建,使災區社會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總體上保證了災區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社會治安狀況穩定、群眾情緒穩定。(本報記者 王 瑟)

  專家觀點

生態建設不可忽視民生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 陸大道

  要注重生態保護和建設實施工作中的民生問題,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産業,並與生態補償結合起來,加大對青海特色産業的宣傳力度。“十二五”期間要抓住城鎮化、特色資源為主的高技術和新能源産業發展,理清思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生態補償方面,要以青海為國家提供優質水資源為切入點,做深入細緻的科學研究,明確生態補償的等級劃分、水的優質指標和水的生態功能,向國家説明應該補償多少。

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特徵

國務院參事 劉燕華

  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特徵,而發展綠色經濟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綠色經濟的框架下,推動包括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在內各領域的發展。第二,低碳技術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先進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建立技術梯度轉移機制。第三,通過低碳技術和産業政策,揚長避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第四,用世界的眼光看問題,在國際交往中借鑒經驗。

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

  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集中在中西部結合區,而青海正處在這個位置。青海已經進入經濟加速發展,産業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青海提出發展綠色經濟是非常有魄力的。

  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生態經濟,強調生態資本在經濟建設中的投入效益,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全球遭遇能源危機、社會經濟大轉型的重要時期,青海發展綠色經濟可以避免走“先污染浪費再治理”的道路,“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