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聽,中國奮進的足音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0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又是一個春天。

  又到一年兩會。

  走過“極不平凡”的五年,滿載“來之不易”的碩果,自信的中國又一次匯聚全世界的目光。

  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回眸剛剛過去的五年,我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經歷了太多的悲喜,收穫了非凡的業績。

  這是強大的中國

  2月28日上午,站在遠離祖國萬里之遙的馬耳他瓦萊塔大港,卻是萬發志一生中感覺離祖國最近的一次。“經歷了提心吊膽的日日夜夜,踏上祖國派來的郵輪,見到工作組的人員,打心眼裏感到親切,我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

  截至3月2日23時10分,和萬發志一樣,從利比亞撤離的中國公民達35860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説:“萬里緊急大救援,溫暖了人心,彰顯了國力。”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中國速度”:國內生産總值從不到20萬億元增長到接近40萬億元,中國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在“十一五”最後一個冬天裏上升到第三位。 

  人們不僅看到總量排位的“名”,同樣看到身邊變化的“實”。

  “5年前去過中關村的,現在估計都要不認識了。”在北京一家航天研究所上班的小孫説,他研究生畢業進了研究所,當時收入比去德國企業的同學差很多,“現在一聊,居然都差不多了。”

  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已經從2007年的2360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4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副主任維韋克阿羅拉説,一個主要經濟體,用一代人的時間實現國民收入增長16倍,這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項偉大的成就涉及世界1/5人口,可謂是人類最大規模的成就之一。

  雖然外電對中國成為“世界第二”鋪天蓋地熱議,但國內反應卻平靜而低調。中國,已經把眼光投向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小清河入海口山東壽光羊口港,一位當地漁政人員指著河流説,已經絕跡20多年的小銀魚又重現了。工業結構偏重的經濟大省山東,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不久前全部恢復了魚類生長。今天,中國“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實現。

  “中國能養活自己嗎?”2010年,糧食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54641萬噸,連續7年增産,産量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中國用事實回答了這個熱度遠不及當年的問題,更讓在土地上耕種的人們收穫了喜悅。

  剛剛過去的春節,38歲的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孫家油坊村農民王立國感覺“這年過得帶勁”。為啥?“腰包鼓起來了,年當然過得更有滋味。國家政策多好啊,一分錢不用交,種糧食國家還倒貼給你錢。”他承包了12公頃地,糧食作物種苞米、經濟作物種辣椒,去年光“土裏刨食”就收入10萬。

  農業的基礎更穩固,農村的未來更光明。

  全國人大代表、四平市委書記劉喜傑説,這5年我們統籌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堅持用工業理念指導現代農業發展,通過農産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農業大縣公主嶺引進了國內最大生物質發電企業國能集團的玉米秸稈發電項目,將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減少污染,起到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潔“一舉三得”的作用。

  幅員廣闊的中國如同一張巨大的畫布,5年來,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一大批世界罕見的特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為山河增錦繡。

  “尖端科學技術離普通老百姓並不遠,科技進步將越來越多地轉化為給老百姓服務的産品。”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學慶説,神舟七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天河一號,以及等待翱翔長空的國産大飛機……都證明自主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科技的最強音。

  與經濟硬實力相伴成長的是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齣版大國、第一電視大國、第三電影大國。全國政協委員、電影編劇王興東用了5個“好”來概括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這5年,群眾收入好了,影院設備好了,電影質量好了,電影發行好了,電影票房也就好了。”王興東説,國家現在高度重視文化,把文化軟實力提升到和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相並列的戰略高度來看待,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春天般的環境。

  這是幸福的中國

  什麼是幸福?

  對於住在低矮破舊的棚戶區的居民來説,住上寬敞明亮的新居就是幸福;對於在醫院裏東奔西走排隊掛號的人來説,方便快捷地看上病就是幸福;對於為菜價上漲而憂心的退休職工來説,退休金多一點就是幸福;對於為了孩子上學而起早貪黑的家長來説,在家門口獲得優質教育就是幸福……

  13億人的幸福牽動著中南海。5年來,在中央和各級政府對民生問題的傾力關注下,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

  在棚戶區住了半輩子的撫順退休礦工王文章今年不再為過冬發愁,“我做夢都沒想到能搬進這樣的好房子。”2005年以來,遼寧省委、省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啟動遼寧歷史上最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工程。短短5年,遼寧累計改造棚戶區1775萬平方米,建設2685萬平方米的回遷樓,成功改善45萬個家庭、155萬多人的居住條件。全國人大代表、撫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孟淩斌説,“安居才能樂業,群眾住房改善後,人心思進,為撫順加速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要是沒有政府的好政策,我們不可能過上現在的日子。”方金漟是北京市東城區都市馨園小區的居民,1992年從山東來京工作,找了個北京媳婦兒,就留在了北京。他説:“當年我們全家三口人擠在20平方米的平房裏,夏天漏雨,冬天透風。”後來他住的地方拆遷建設經濟適用房,2003年回遷新居,方金漟用每平方米1470元的價格買了一間55平方米的一居室。他的女兒有殘疾,全家可以享受低保,老方説:“在北京不用為房子發愁,這是我怎麼都沒想到的,我們打心眼兒裏感謝黨、感謝政府。”

  2010年8月,素有“火爐”之稱的南京經歷了連續高溫,在南京街頭出現了數輛“流動救助車”,每天在街頭巡迴救助,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綠豆湯、冬瓜海帶湯等消暑食品。南京市救助站的負責人表示,“社會救助就是要讓困難群眾冬暖夏涼。”

  改善民生需要真情實意,更需要真金白銀。5年來,國家財政收入從2005年的3萬多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8萬多億元,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實的財政支撐。即便在2009年國家財政一度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中央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仍然增長了31.7%。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説,“財政資金向民生項目傾斜表明黨和政府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變化:在兼顧效率的同時,越來越注意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盡最大力量讓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

  於是我們看到:農業稅全面取消,幾千年來農民種田納稅成為歷史;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全面實行,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走進城市學堂;全國2678個縣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累計受益農民7億人次……這5年,是國家走向富裕的重要時期,也是老百姓得實惠最多的階段。

  這是開放的中國

  “英格蘭街上的窨井蓋被偷和中國人愛上汽車之間有什麼關係?由於中國的強勁需求,所以廢鐵成了小偷們的新目標。這當然是個誇張的玩笑,”英國學者馬克威廉姆斯説,“但是,中國經濟的確具備了全球影響力。中國已經融入世界。”

  1980年,中國的貿易額僅佔全球貿易額的1%,而到了2009年,這一比例已高達9%。中國正在成為許多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需求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繼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對過去20年的數據研究測算,如果中國5年內保持1%的增長速度,將引起世界增長4%的變動。中國發展的溢出效應越來越明顯。

  隨著“中國製造”走向全球的還有中國人自己。從巴黎的超市到東南亞的餐廳,從紐約的金融中心到中東北非的鐵路建設工地……有商機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從2003年到2008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1038億美元。

  無論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是地區安全問題,抑或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世界的目光。“在世界的許多舞臺,中國已從‘沉默的角色’轉化為‘積極的角色’。”有外電評論。中國正以開放的心態、自信的步伐展示著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相較于部分發達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含糊其辭、規避責任,中國的積極斡旋和鏗鏘承諾,讓國際社會讚揚有加。

  海地強震,中國維和英烈捐軀異國,他們為世界和平出征,用職業承擔體現大國責任,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譽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國的驕傲”。

  中國海軍挺進深藍,護航4000多海裏外的亞丁灣,迄今已有7個批次的艦艇編隊執行了護航任務,共保護3000多艘中外商船順利通過危險海域。

  全國政協委員蔡玲認為,“十一五”期間,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辦成很多大事,破解了不少難事,讓世界見證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去年4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赴海外考察金融危機後華僑華人的現狀,“一路所見所聞,感慨萬千”,遂給國內媒體發回一篇感懷文章。他寫道:“看到一個個漂泊在海外的華僑華人臉上揚眉吐氣的精神風貌,內心感嘆,只有祖國繁榮強大,經濟實力增長,國際地位提升,海外華僑華人才會有今天的地位和自豪感,才會受到當地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