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實錄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3日 2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直播文字實錄:

  主持人郭靜:首先想問您的是這樣一個問題:2010年,江蘇省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僅次於廣東,連續第3年位居全國第二。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聽到消息,從今年開始,"十二五"期間,江蘇準備將未來5年GDP的增速調整為年均10%左右,這比去年下降了3.5個百分點。把加速度降下來,是為了給經濟結構調整留足空間,這個好理解,但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無論是領跑全國的廣東,還是同在中國經濟"龍頭"長三角的上海、浙江,都宣佈"十二五"的經濟增長目標是8%。江蘇把目標定在10%,出於怎樣的考慮?

  羅志軍:確實我們去年GDP達到了4萬億,“十二五”期間的目標是增長10%左右。首先我想説的是,我們現在更看重的不是GDP的總量和數字,而是它的內涵和質量。“十五”和“十一五”江蘇平均發展速度分別是12.9%和13.7%,所以從實際增長速度來講,這個10%是低於前兩個五年規劃實際結果。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我們當時定的是增長10%以上。

  主持人郭靜:這次是“左右”?

  羅志軍:雖然只是兩個字之差,我們也考慮了很長的時間。剛才你説到了,我們給調結構留下一定空間,另外更多把質量和效益放在突出的位置。江蘇應該發展得比全國更快一點,這是小平同志南巡時到江蘇,特別給我們提出來的。因為江蘇這個地方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以及改革開放以後所發生的變化,是應該有這樣的一個作為的。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總書記都對江蘇提出“兩個率先”的要求,就是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於這個考慮,我們儘管是做了一定的調整,但如果沒有一定的速度,對於我們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就會有差距。另外你看看剛才那些聽眾對我們的期望,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群眾的期望也不能實現。

  主持人郭靜:最近半個月,江蘇有幾件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2月23號,江蘇省政府與科技部在北京舉行了一個部省共商座談會,談下一步與科技部的合作;三天以後,你們又召開了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除了199個項目獲獎外,你們今年還首次設立了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是第一次,我還看到了王明庥、薛禹勝兩位院士站在您身邊分別拿到了200萬元獎金。我看到了兩位院士拿著大大的紅色證書笑呵呵地站在您身邊的照片。再加上剛剛正式上任的李學勇省長“原科技部黨組書記”這個身份背景,大家都在議論説,現在江蘇在科技創新上可是更“加力”了!“創新驅動”現在在江蘇是一個熱詞,江蘇省委省政府把“創新驅動”確定為江蘇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一個傳統的製造業大省,江蘇為什麼要把創新驅動提高到這麼重要的位置?

  羅志軍:這次兩會期間我們還有兩個動作,我和學勇省長還要到中科院和清華大學,與他們再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我們的目標就是直指創新驅動。

  主持人郭靜:一方面部委合作,一方面産學研和大學來合作。

  羅志軍:這也凸顯了我們學勇省長從科技部來江蘇的“加力”吧。江蘇的發展歷程可能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經濟經歷了三次轉型:第一次是蘇南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實現了由農到工的轉型,也就是“蘇南模式”。第二次是以擴大開放為動力,實現了由內到外的轉型,我們蘇州工業園區最典型,包括曹老師比較熟悉的昆山,現在外向度非常高。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第三次轉型,就是由低到高、由大到強,它的核心標誌就是發展創新型經濟。這個我們兩年前就提出來了,要從“江蘇製造”向“江蘇創造”提升,我們認為它既符合國內外的經濟發展規律,也符合我們江蘇的實際情況。江蘇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是全國人均擁有土地最少的省份之一。隨著發展環境的變化,要素投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成本越來越高,成為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瓶頸之一。我們也有我們的突出優勢,最大資源就是人力資源,我們的高校數、大學生數和職校生數都名列全國前茅,江蘇人歷來崇文尚教。江蘇要發揮自己最寶貴、最可依賴、最可持續的資源,那就是人才的創新資源。我們想有這樣一個條件和基礎,把它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也正是由於這些考慮,我們將創新驅動作為“十二五”發展的核心戰略。

  主持人郭靜:您剛才提出既然有我們的發展目標,又提到了我們發展當中遇到的困難,然後也有我們目前的優勢,綜合三個方面咱們確定了創新驅動這個戰略,現在各個省都非常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特別多,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發現江蘇這幾年表現特別優異,2009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從之前連續七年全國第四,一下躍升三位首次名列全國第一,去年你們又摘取了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桂冠,連續2年保持全國第一,為什麼江蘇這些年在大家都非常注重提升自己區域創新能力的時候能夠提升的這麼快,羅書記能不能給大家透露一下江蘇的秘訣?

  羅志軍:秘訣還談不上,但是如果説兩者比較,我們確實不很看中前面的4萬億總值,而更看中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們認為這是我們“十一五”發展最突出的亮點之一。這些年省委省政府動員全省上下圍繞著第三次轉型的目標,就是創新型省份建設,以培育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突破口,通過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投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産學研結合,加強載體創建和服務平臺建設。這些舉措推進了自主創新,發展了創新型經濟,大大提高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們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但是總體的競爭力卻還有比較明顯的提升,關鍵是我們及時把發展創新型經濟放到戰略位置加以強力推進,所以不僅保持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而且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強了發展後勁。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兩年保持全國第一,去年發明專利申請量也躍居全國第一,有46項成果獲得了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我們省主持和參與的科技進步一等獎就有6項,佔了全國的1/3。當然,現在我們目前只是暫時居第一,各個省區你追我趕毫不放鬆,我們有很強的危機意識,要努力保持已有的好局面。

  主持人郭靜:曹老師對這個怎麼看,江蘇人是天生的聰明?

  曹景行:我提個問題,就是創新的這些進展,如何體現在企業本身實實在在的競爭能力以及産業的競爭能力,尤其是新的産業,這個方面在這幾年當中有沒有很突出的一些表現?

  羅志軍:我想這是我們最下功夫的地方,你説的恰恰是一個核心點,剛才我講了我們大學很多,但是成果如果都聚集在大學,它不能對地區生産力提高有很大推動,地區創新能力跟企業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後面我們會特別介紹我們的六大新興産業,它的主要支撐就是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在企業和産業産品上的提升。

  主持人郭靜:其實江蘇這幾年的區域創新能力能夠躍居全國第一的關鍵,就在於它的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因為我看了一下你們這次2010年199個獲獎項目,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其中由企業主持完成的佔50%,就是一半,也就是説把企業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怎麼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的呢?

  羅志軍:我覺得首先要靠思想創新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我們在實踐中一直強調這一點,就是要把技術創新與生産力解放緊緊聯絡在一塊,要靠思想的解放。所以通過不斷地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這三個“向企業”,達到了三個80%,就是全省80%以上的研發投入是由企業去完成的,80%以上的科技平臺建在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80%以上到了企業。

  主持人郭靜:到一線去。

  羅志軍:這樣就實現了50%以上的科技獲獎成果來自企業,企業的創新産出能力大幅提升,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佔了專利申請量22.6%,本土工業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有品牌産品的比重達到了48%。

  曹景行:這對企業本身競爭能力有實實在在的一個幫助,而且這是世界的競爭能力,尤其在當前的形勢下,可能目標就不只是和其他的國內對手的問題。

  主持人郭靜:我覺得事情有時候真的變化特別快,我記得我剛剛當記者的時候經常做的報道就是我們的産學研脫節,研究出來的成果在大學裏面走不出象牙塔,到不了實際應用,賺不了錢,現在沒想到這麼幾年過來,江蘇已經在這方面取得這麼好的成績。

  羅志軍:剛才曹老師讓我舉兩個這樣的例子,曹老師對台灣很熟悉,我們的昆山是台資企業最發達的,過去企業很多都是貼牌,給外面貼牌加工,全世界筆記本電腦總量60%是出自江蘇昆山,但大多是給人貼牌的,但是現在你要去看,有很多都是我們國産品牌,同時也不僅僅做産業鏈的最低端,已經向它前面的研發、後端的銷售、産業鏈的中高端在延伸。

  曹景行:而且高附加值的很多。

  羅志軍:在定價上有話語權的。

  主持人郭靜:這樣的話,它的市場競爭力就強。剛才曹老師也提到了産業的問題,現在江蘇是確定重點發展六大新興産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想知道選擇這六大新興産業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羅志軍:我們認為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就是戰略性新興産業,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産業發展的方向。回憶我們在金融危機過程中,就是在逆勢上揚中發展了我們的六大産業,這既有培養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需要,因為當時老的産品賣不出去,我們要有新的增長點,是有搶佔發展制高點的長遠考慮。江蘇人才集中,在市場化、開放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有可能在某一些新興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六大新興産業發展中我們得到了一些明顯的成果。

  主持人郭靜:其實我覺得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大家都在搶佔制高點,你選的準不準,你覺得的制高點是不是未來真正的制高點?這個其實很關鍵。現在發展新興産業在江蘇也已經見到了明顯的成效。去年六大新興産業銷售收入超過了2萬億元,增長30%以上,佔江蘇全部工業的23%。我知道到“十二五”末你們還計劃達到五萬億規模,就是這六大新興産業整個的銷售收入,五萬億它大概是個什麼樣的概念,意味著它對江蘇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概能達到多少?

  羅志軍:我還説剛才曹老師問我的那個問題,比如説我們新興産業中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這一項的産量就佔了全國的58%以上,而且有很多核心技術是我們自己掌握的了,是我們的團隊在做。此外,風電設備的關鍵零部件佔了國內50%的市場份額,軟體業務收入佔了全國1/6以上,生物醫藥的産業産值佔了全國的12%,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上了一個大臺階。去年我們六大新興産業的銷售超過2萬億,佔了工業銷售收入的23%,按照“十二五”規劃的安排,我們預計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倍增,到2015就要超過5萬億,力爭達到佔工業銷售收入的60%左右。

  主持人郭靜:60%,絕對支柱産業。

  羅志軍:這麼大一個工業總量,新興産業佔了主導,競爭力就會大大提升。

  曹景行:甚至還可能有更新的産業會出現。

  羅志軍:對,曹老師説的非常正確,我們講六大新興産業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在發展中,有一些慢慢地還會淘汰了,還有一些異軍突起,但只要我們站在高端去引領,就能保持這樣的領頭位置。

  主持人郭靜:現在其實各地發展新興産業的積極性都很好,但是我也聽到有一些創業者跟我們反映,現在其實遇到的困難也不小,因為一個産業剛剛開始發展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看好它的前景,而且即使你看好它的前景也肯定不是能夠馬上就收回投資,所以在融資、用地等方面都有不小的阻礙。比如説江蘇土地寸土寸金,我是一個新興産業,你根本不知道我未來如何,我説我要到那兒去建廠,你憑什麼把這塊地給我?那麼現在江蘇在扶持新興産業上有什麼政策,打個比方,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技術,就像施正榮那樣的技術,我要到江蘇去,羅書記用什麼樣的政策能夠説服我到江蘇去發展?

  曹景行:或者叫做擔心,我擔心政策不穩定,今年的政策明天怎麼又變化了?

  羅志軍:在政策制訂方面,大家都有很多的高招,也不是我們江蘇最好,有些地方比我們政策還要優惠。我們要創造的是讓大家覺得更穩定的環境,在這裡投資是長期穩定的,前途是可以預期的,而且是符合國際慣例的。江蘇連續8年引進外資居全國第一位,不僅是政策,更必須在環境上有更多的競爭力。其次還要抓早,等大家都明白應該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可能這件事就不能再做了,就是要在別人還不大明白的時候去做,才會非常有發展潛力。

  主持人郭靜:打時間差,搶時機。

  羅志軍:只有早才能低成本,能夠有更大的回報和收益,晚了就像股市一樣,到高位再入市就沒什麼空間了。

  主持人郭靜:你就是最後那個。

  羅志軍:我們很多企業家是從民營企業做一般裝配開始,現在已經變成搞筆記本、搞液晶顯示、搞生物醫藥,他很早就預料到産業前景,跟國外的企業家或者跟國外留學回來的人員結合,他出錢人家出技術,組成合資公司,在新的領域去發展。蘇南很多企業實現了這樣一個轉型升級,而且做得非常漂亮,這是和企業家的遠見分不開的。

  主持人郭靜:説到企業家就説到人才了,也説到我和曹老師今天特別想聽的故事了,就是過去幾年江蘇在新興産業上其實出了不少名人大腕,他們也是這些新興産業的領軍人物,像前面我已經提到過無錫尚德的施正榮,他讓中國光伏産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還有像中國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的劉海濤,帶起了物聯網這個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您是什麼時候知道施正榮的?

  羅志軍:我們省裏包括我的前任書記都很關注,幾任書記都和施正榮是朋友。他跟我們熟悉的時候還不是像現在這樣輝煌的企業家,只是一個留學回國握有技術的科技人員。

  主持人郭靜:我聽説他當時從澳大利亞就是帶著40萬美元去的江蘇。

  羅志軍:對,他當時是在澳大利亞學習,所在的實驗室在世界上搞太陽能研發很有名的,他就是學成以後帶著幾十萬美金回來的。做這個項目的時候非常缺錢,無錫開發區用政府的投資公司按照風投操作投進去一千多萬,支持他成立了合資公司,並迅速地擴大。施正榮擁有核心技術,現在太陽能的轉化率、成本在世界上有領先地位。後來公司上了市,在馬上要上市取得爆髮式盈利的時候,政府投資退出來了,並沒有佔有他的獲利點,而是把這個獲利點讓給他,使他不僅技術領先,而且生産規模領先,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太陽能生産廠家,市值不可估量。

  主持人郭靜:當時一上市是中國首富。

  羅志軍:確實是這樣,而且大家也很佩服他,他現在已經把他原來所在的研究室買過來了,變成自己公司的研發基地。

  主持人郭靜:就是學生成老闆了。

  羅志軍:對,可想而知他的規模。劉海濤也是這樣,劉海濤並不是江蘇人,他這個項目在無錫做前期,他認為這樣一個環境對他更有好處。現在他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無錫人,把他的項目和産業都落在這兒了。

  主持人郭靜:曹老師肯定也很有感觸。

  曹景行:也希望更多的複製出來,這樣同樣的路徑應該可以更多地複製。

  主持人郭靜:剛才羅書記談的政府做風投,我印象挺深,而且我知道好像咱們大家比較熟知的,像無錫的小天鵝有國資背景,當時也是作為風投給施正榮出資,關鍵時刻出手相助的。

  羅志軍:對,現在風投在江蘇也是非常普遍,我們蘇州工業園區就有個沙湖創投中心,它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母基金,200個億,由工業園區和國家開發行來做的,現在已經向下輻射投資帶動上千億的投資,而且大多數投向留學歸來人員的這種創新型企業,我認為後勁是非常可觀的。

  主持人郭靜:今天,我們這裡是一個開放的會客廳,聽眾朋友和網友可以通過“中國之聲官方微博”或發送短信至10669500168參與直播討論,每條短信0.5元,不含通信費。此刻,中國廣播網、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和訊、鳳凰、優酷、土豆、酷六也正在進行音頻同步直播。已經有很多聽眾、網友通過短信、微博留言在和羅書記交流了。現在,我們就有請新媒體觀察員方亮。

  方亮:應該説自從我們在微博上做了預告,介紹江蘇的羅書記要來中央臺做客,在直播節目中和大家互動交流開始,很多關心江蘇發展的朋友紛紛給我們留言,為江蘇的發展出謀劃策。現在節目進行了大概30分鐘,我粗略統計了一下,不算重復的截止到這會兒在中國之聲實名官方微博和短信平臺上,留言已經突破了400條,其中很多都是在呼應剛才羅書記介紹的創新驅動戰略。比如説這個博友“侯琳菲”就認為創新要講合作,他説江蘇已經開設了好幾個科技區,是不是有和北京或者深圳高科技區進行深入合作的打算呢?還有博友“飛的太斯”他很關心怎麼樣才能保持創新的長久,怎麼樣才能夠使創新出來的産業實行可持續,可再創造的發展?還有一位廣州的聽友剛剛發來短信説,我們的合作公司就屬於中小型企業,就在江蘇,也屬於高新技術企業,他很想知道,政府在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方面有怎樣的支持與優惠的條件?看來這個創新驅動戰略不僅讓大家深受鼓舞,關鍵還引發了很有價值的思考。

  除了創新我還注意到在留言當中,江蘇人怎麼樣才能夠過的更幸福也是討論的焦點,比如説房價、醫療還有收入,像徐州的聽眾發來短信説,每年都是今年的存款和薪水只能買的起去年房價的房,現在是“非房勿擾”了。南京的聽友説我的父母現在有了新農村合作醫療,有了養老保險,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我自己千辛萬苦進了城市卻還買不起房子,希望房價能降下來。蘇北一名鄉鎮衛生醫院醫生説,我們這兒的醫生收入還不如一名普通打工者的收入,現在出現了用工荒,我們也想出去趁年輕掙點錢,可是辛辛苦苦讀了十幾年的醫學知識就這樣浪費又於心不忍,所以想請您多關注基層醫院醫生的生活狀態。説到醫生,生病的人也有關於錢的煩惱,有一位聽友發來短信説,單位總部在南京,但是好幾百號人被派駐到其他城市長期工作,有些員工還是在當地直接招募的,但是統一辦理了南京的醫保卡,他説這個卡在南京以外其他城市只有住院才能用,平時小毛病想要報銷還需要特地趕回南京的醫院,不方便,畢竟收入又不高,每次還得算,是報銷更值還是務工和路費更貴呢?他説對於我們幾百號駐外人員來説,醫保也成了浮雲。説到底像剛才四川綿陽的博友“吳琳菲”説的,他説要感謝江蘇對口援建四川綿竹,但是他也很關心,怎麼樣才能切實縮小貧富差距,使得人人都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

  除了熱議民生話題,剛剛羅書記和曹老師提到了蘇北,這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像博友“G54”就説,未來五年要看創新驅動戰略如何力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蘇北地區的發展。博友“祥青”也呼籲,請加大對蘇北的投資,未來江蘇的發展還得看蘇北。“徐渺鐘”説的更具體,他説像宿遷這樣的蘇北地區應該多給點好政策,縮小跟蘇南的差距。當然這個話題我們發現也很有意思,就引發了一些討論,像博友“天涯一笑2010”就認為,其實蘇北現在發展的也很快,他説三年後的2011年春節,回了一趟徐州豐縣的老家,他觀察到廠子比三年前的多得多,農村也有好多人有了私家車,所以他很有信心,特意留言説,“加油,江蘇”!怎麼樣才能夠讓蘇北發展的更快更好,博友“愛吾小白”覺得,關鍵是人才,要想法讓蘇北的官員們多留人才。還有朋友琢磨的是交通,有一位聽友發來短信説,大家好我是鹽城的,他説目前蘇北地區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家正在實施沿海經濟大開發戰略,但是他覺得,蘇北地區缺少一條能和蘇南、上海還有浙江連接的大動脈,他建議,把新長鐵路南通段往南延伸,再建設過江鐵路大橋一舉突破長江,連接蘇南的鐵路線,這樣上海、浙江都能夠近在咫尺。

  主持人郭靜:很具體的一些建議。

  方亮:時間關係,我們這一時段的新媒體觀察就先到這裡,也謝謝聽眾網友的參與和討論。

  主持人郭靜:剛才聽了這些,您説説您對哪些比較感興趣,或者説印象很深?

  羅志軍:我覺得第一個就是蘇北和蘇南的話題,過去這十年是蘇北發展最快的十年,也是江蘇南北差距縮小最快的一段時間,現在蘇北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幅都超過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超過了蘇南,這個差距是在縮小之中,蘇北佔全省經濟的總量不是降低而是在提升,這是一個重大轉折。但是蘇北和蘇南的差距仍然存在,比如宿遷和蘇州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小點,需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第一個是利用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對沿海開發的支持力度。第二是原有的支持蘇北的政策不但要堅決執行,還要加大力度。第三是在鐵路、公路、航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上繼續加大力度,總的目標還是讓全省人民包括蘇南和蘇北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主持人郭靜:剛才講到蘇北讓我想到沿海開發的戰略,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已經實施兩年了,現在江蘇一些沿海城市,我們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重化工作為産業發展的重點,我們也聽到這樣一種觀點,説沿海大開發不能一味的提高環保門檻,要不然就沒法發展了,您如何看待沿海大開發當中面臨的這些難題,怎麼樣才能把沿海開發和創新戰略很好的結合起來?

  羅志軍:沿海開發對於江蘇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意義十分重大,這可能是我們東部地區未來若干年的增長機遇。是不是發展重化工是大家爭論的話題,我們認為在保護環境、經過嚴格審批的條件下,適度地發揮沿海港口的作用,發展一些大型的重化工業還是應該的,因為港口有很大的吞吐量,它也有這個容量,通過這個方式對內地是個輻射,對蘇北是個帶動,甚至對整個東隴海線都是一個帶動。但是不能搞小化工、小冶煉,重復過去的環境破壞、低水平建設。

  至於有些同志認為門檻可以降低,其實不然。我們現在沿海開發中第一條就是環保優先,把環保的門檻立得更高。江蘇近4年關了5000多家小化工企業,其中蘇中蘇北也關了將近1500家。新設立的企業必須進開發區、過高門檻,原來設立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就逐漸淘汰,這樣我們的沿海環境在沿海開發中就不但沒有損害,而且會保護得更好。

  主持人郭靜:先問羅書記一個問題,前面剛才提到是新興産業,現在新興産業的銷售收入已經佔到江蘇整個工業的23%,這就是説,還有70%來自於其他工業領域,江蘇是製造業大省,傳統製造業在整個産業結構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力發展新興産業的同時,這些傳統製造業怎麼辦呢?

  羅志軍:這個題目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破解的課題,我們現在實行了經濟結構調整“三大計劃”,就是新興産業倍增計劃、服務業提速計劃和傳統産業升級計劃。江蘇的傳統産業塊頭比較大,很多産業的總量在全國數一數二,完全淘汰不現實,也沒有必要,關鍵是把産業鏈和技術水平向上提升,增加競爭力和附加值,所以我們提出了要以先進技術推動優化升級,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産業,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到2012年,我們計劃完成技改投入15000億元左右,全員生産勞動力每年提高11%以上,新培育江蘇名牌産品680個,中國的馳名商標100個以上。

  主持人郭靜:真正變成江蘇創造。

  羅志軍:這樣使我們過去大的傳統産業變成強的新興産業。

  主持人郭靜:咱們趕快接進媒體同行的電話,首先接進這位是來自《法制晚報》的國內版執行主編黃傑。

  《法制晚報》國內版執行主編黃傑:我想請問一下羅書記一個問題,就是今年年初有很多媒體都報道了我們江蘇省2010年在全國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的消息,這個是讓大家都非常的驚訝,並且覺得江蘇發展的那麼快,也吸引了大家的關注,但是大家對全面小康這一概念認識得不是特別清楚,我請教一下羅書記能不能從收入、教育、醫療衛生等這些民生角度解讀一下?

  羅志軍:確實,這個題目江蘇最應該説一説,因為小康目標是小平同志1983年到江蘇考察的時候提出的,當時他總結了解決人民群眾吃、穿、用、住房、就業、教育等六個方面問題的經驗。我們現在看,仍然還是這些問題,是老百姓最關心最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江蘇按照中央“六個更加”、“一個惠及”的要求,2003年在全國比較早地制訂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大類18項25條的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中既有經濟發展,也有生活質量,還有社會發展、政治文明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目標。我們還根據省情,按照分類指導原則,對發展階段不同的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時序進度要求。根據統計,到去年底,我省已經有24條實現了目標值,只有1條就是居民的文教娛樂服務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還沒達到。

  主持人郭靜:我正想問哪條沒達到。

  羅志軍:就是這一條。

  主持人郭靜:這就是我們下面的目標。

  羅志軍:我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229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118元,五年增加就業500多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應該説江蘇是實現了自己省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標。

  但是我也補充一點,它還是一個平均數,還不能説大多數,比如有一些收入很高,或者某一項指標很高,掩蓋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按照中央要求,要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邁進,當然對於蘇南來講,是要向第二個率先,就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來探索前進了。

  《財經》雜誌主編助理蘇琦:我是財經的主編助理蘇琦,我想請問羅書記一個問題,就是您剛才講到了居民收入的問題,我們聽説從今年起江蘇將實施居民收入的七年倍增計劃,年均增長會達到10%,我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這樣一個收入倍增的計劃,它對於GDP增長的影響,也就是説如何平衡民生財政和建設財政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羅志軍:題目問得很好,剛才我還特別想説到,去年我們江蘇城鄉恩格爾系數已經分別降到了36和38,城市到了36,農村38,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也是比較富裕的水平了。儘管這樣,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剛才網友在開篇的時候也給我講了,群眾最期盼的還是增加收入,我們認為這個呼聲主要還是中低收入階層,非常希望在這個方面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在實現“兩個率先”過程中間,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的目標,我們經過測算,如果GDP增幅在10%左右的話,排除物價上漲的因素,即實際所得,可在六年左右時間實現城鎮居民收入倍增,八年左右時間實現農村居民收入倍增。通過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和幫助力度、加大對中低收入者支持力度,完全有可能在七年時間達到城鄉居民收入的倍增。確定這個目標有壓力,但是必須使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最主要是大幅度縮小貧富間的差距,使中低收入群眾收入有明顯的增加。

  主持人郭靜:其實從“七年”就能看出,農村和城市之間你們協調的這樣一個觀點?

  羅志軍:剛才蘇琦的問題我還想講一下,我們認為居民收入增加和GDP的增長並不是對立的,因為這兩個同步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産力提高,如果沒有這個居民收入倍增也不可能。中低收入群眾靠打工、靠工資收入,如果企業倒閉了,或者産業不快速發展,收入倍增實現不了。GDP和人民收入同步提高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然我們提的目標也是説所有人的收入都能夠倍增,比如有些高收入群體就可能不一定倍增,但是廣大中低收入者是我們確保的重點。

  主持人郭靜:講的是人均收入,講的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倍增?

  羅志軍:對,我特別講重點是中低收入群眾,第一是農民增收,第二是職工工資增加,第三是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第四是困難群體幫扶,這四類為重點。

  《新世紀週刊》/財新網高級編輯于寧:羅書記你好,請問您如何看待今年的經濟形勢,尤其是面對通脹壓力和農民工成本上升的局面,江蘇如何維持經濟平穩增長?

  羅志軍: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江蘇是一個外向度很高的省份,有一些問題我們能把握,有一些問題我們可能不能預測,甚至還不能把握,因為未來一年中的變數還會很大。但是總體上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對我們江蘇經濟在抗擊風浪,保持經濟平穩發展方面還是有一定把握的,所以我講謹慎樂觀,總體上今年應該是一個穩中趨好的態勢。至於剛才説到了存在的問題,包括通脹、各類成本的上升對我們江蘇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會有很大的壓力,但是我們想,按照中央大的經濟政策和目標,結合我們省的努力,剛才我講到了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人才優勢的發揮、三大産業升級計劃的落實,我們還是有把握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

  主持人郭靜:我們也是非常感謝剛才各位媒體朋友的參與,當然也感謝羅書記的坦誠,前面網友可能提到有一個關於宜居環境,關於房價的問題,不知道羅書記願不願意回答。現在房價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房價過高大家不滿意,但是很多城市現在大家要限購,而且要和戶籍挂鉤,可能又會成為引進人才的一個障礙,真的覺得有些兩難,江蘇要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加大江蘇的吸引力,在穩定房價創造宜居環境方面會不會在政策上出臺什麼樣特別的一些措施?

  羅志軍:房價在一段時間一些地區比較快地上漲,引發了大家的關注。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很多控制房價的政策措施非常及時、有力,我們要保證中央的政策在江蘇能夠實實在在地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我們特別注重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地區和城市採取一些有力措施,穩定住房價。當然這些地區也恰恰是我們江蘇經濟發展比較好和比較快的地區,也是特別需要引進大量人才的地區。我們正在大力推進公租房建設,我們跟中央簽訂了軍令狀,也與各城市簽訂了軍令狀,對市縣採取市縣長負責制。我認為應該有三個標準來衡量一個地區的房地産市場,一個是市場要繁榮,因為供需矛盾目前還是第一位的,只有加大供給、滿足需求,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一味限制不行,這個我們江蘇一直走在全國前面。第二是房價要穩定,總體房價應該在地區居民收入平均水平以下,才能保證普通群眾通過商品房、通過市場住得起房。第三要加大保障性用房落實力度,我們的預期是要能覆蓋20%左右的人,這樣能滿足低收入和住房困難者的住房需求。我們現在很多城市按照現行保障標準,已做到房等人而不是人等房,當然隨著我們經濟水平的提高,這個標準和水平會有所提升,但我認為,主導的應該還是市場化。

  曹景行:開頭講到今年經濟形勢的問題,還是要通過創新、提高傳統産業的競爭能力和附加值來發展,但是這裡有一個比較經濟增速的問題,壓力也很大。我們説匯率的問題,原材料的問題,用工荒的問題,在這個競賽當中,實際上是技術創新和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競賽,江蘇能不能突破這些關口?

  羅志軍:我很有信心。記得在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候,當時鳳凰衛視的朋友到江蘇來問到這個事,我説我認為江蘇能頂過去,不會有大問題。我不是預言家,我的信心來自江蘇這些年的發展實踐。江蘇經濟並不一直是在全國最前面,很長時間是中等甚至偏下一點水平,有幾次趕超,我看恰恰都是經濟宏觀形勢發生變動的時候,包括SARS的時候、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也包括這次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有一些全國第一或第二位次的指標,都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實現的,過去比如排第四、第五甚至第六,經過一次SARS,上到了第三或者第四,經過亞洲金融危機又變成第一或者第二了。江蘇就總結這個辦法,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遇到困難的不是江蘇一家,各省區甚至全世界大家都會遇到,關鍵是誰採取了有效辦法,提前或者更早地採取措施去應對它。我們通過這幾年的實踐,認為現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在克服困難方面還是比較主動的,所以我們有信心在“兩個率先”的道路上戰勝各種可能出現的、預料到的和未預料到的困難,保持我們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狀態。

  曹景行:甚至可能又是一個機會。

  羅志軍:我們是這樣看的,機會是孕育在挑戰和困難過程之中的。

  主持人郭靜:您在江蘇也已經工作生活16年了,能不能説一説您對江蘇的總體評價,在您看來江蘇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羅志軍:上一次也有記者問到我這個問題,我講得不一定全。江蘇是江河湖海匯于一地,一個省江河湖海都有的全國並不多,但江蘇是這樣,有長江的激越、運河的靈動、太湖的溫潤、大海的浩淼,這些都深深地浸潤著江蘇人的性格,孕育了江蘇人的崇文尚教、開放包容的傳統,務實奮進、勇於爭先的品格,堅韌不拔、水滴石穿的精神。我把它總結為不事張揚、注重實幹、不當頭、比較低調。這些優秀的、寶貴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也是我們江蘇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一個源泉。我本人並不是江蘇人,但是我到江蘇已經16年了。

  主持人郭靜:您是遼寧人。

  羅志軍:祖籍遼寧,生在北京。我認為在江蘇的這16年是我人生中歷練最久、收穫最多也最為寶貴的一段時間,我向江蘇人民學到了很多東西,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深厚感情。我想我會把我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江蘇“兩個率先”的偉大實踐中去,江蘇人民也會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勞奮鬥去實現中央領導同志給我們的囑託,就是“兩個率先”,使我們更多的老百姓能夠有幸福感和滿意度,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一個“兩個率先”的社會中生活。

  主持人郭靜:您看我這兒要給大家看這樣一個字“蘇”,羅書記看一下,這是江蘇的“蘇”的繁體字,它是江蘇的簡稱,這兒是草,這裡是魚,這邊禾,禾苗的禾,這裡還有水。這樣一個字非常形象地詮釋了江蘇的含義,自古就是富饒之地,魚米之鄉,它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一直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展鄉鎮企業,90年代發展開放性經濟之後,江蘇現在正在經歷第三次戰略轉型,我們打個比方,它就像換個姿勢在領跑,目的就是讓各個方面身體的各個部位更加協調,跑起來更有耐力。

  非常感謝羅書記今天做客中央臺,也感謝曹景行先生的現場評論,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協作支持,當然也更感謝聽眾朋友和網友朋友的收聽和參與。我是郭靜,代表本期節目的編輯季蘇平和您説再見,明天同一時間中午13點我們《做客中央臺》再會。

  羅志軍:再見,有機會再見面。

  曹景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