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春天裏 幸福出發——五位記者的溫暖印象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3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家門口就業

  不再當“候鳥”

  本報記者 趙梓斌

  45歲的付春恒是河北省鹽山縣一家鋼管企業的切割工。過去這5年,讓老付感覺最好的,是工作機會越來越多,工作地點離家越來越近,腰包裏收入越來越高。

  鹽山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過去,村裏像老付這樣的青壯年勞力,每到了農閒時都要到北京、天津等周邊大城市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一年下來,去掉生活費、交通費,剩不了多少。那時,他就想著能在縣裏找份工作,可當地的企業太少,想去的人又多,實現願望很難。

  2008年開始,老付發現情況開始變了。老家的企業漸漸多了起來,招工廣告也越貼越多。老付到了一家企業去應聘,順利上了崗。這家企業離他家13公里,每天騎電動自行車上下班就行,月收入也提高到2000多元,他説少了交通、生活成本,每月攢下個1500多元問題不大。

  過去,像老付這樣的農民工被形容為“候鳥”,在城裏的企業和農村的家庭兩頭遷徙。這5年間,隨著各地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加速崛起,為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越來越多的“候鳥”們不必背井離鄉,在家門口也能實現就業增收。

  也要看到,儘管就業數量在增長、就業機會在增多,可是勞動者在就業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就業不平等、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的困局。

  就業是民生之本。放眼“十二五”,促進就業依然被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並且正在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數量和質量雙提升轉變。希望下一個5年,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在擁有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能擁有更高一些的薪酬、更好用工環境、更大發展空間,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能安居樂業。

  “走鬼街”轉變 “創業街”興隆

  本報記者 謝建偉

  2008年剛到南寧市時,住在星湖路北一里附近。對那條100多米長的小路印象深刻:小商小販當街擺攤叫賣,人車通行困難,生活垃圾隨處亂丟……一年之後,我搬了家,遠離了那條被稱為“走鬼街”的小路。

  上個月外出採訪,路過星湖路北一里時,我喜出望外:原來的流動攤點已被幾十個用板材整齊劃一搭建而成的鋪面代替。每間店舖大約八九平方米,店內都挂著營業執照,門口擺著統一樣式的垃圾桶。小老闆們結束了“打遊擊”的日子,從“攤主”升級為“店主”,經營著小工藝品、衣服、鞋子等。這條路現在有了個時髦的名字:“創業街”。

  後來,我從南寧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開設“創業街”是南寧市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舉措,即在原來流動攤點亂擺嚴重的街道搭建固定店舖,以低租金出租給困難群體,統一管理經營。目前,已創建8條“創業街”,提供500多個攤位,解決了3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我為這個“創業街”叫好!儘管這僅僅是一個“小創新”,折射的卻是對困難群眾的“大關懷”,給老百姓帶來的是“大實惠”。 “創業街”成功了,是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不僅有效解決了無序擺攤引發的社會問題,而且為困難群體提供了低成本的創業之路。

  一間店舖,只有八九平方米,卻可能是不少困難群眾全家人的飯碗。創新社會管理,不妨從這樣的“小事”一步步抓起。

  幾畝水田外 天地更寬廣

  本報記者 侯琳良

  不經意間,春天到了。剛剛結束在湖南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一些情景片段,仍時常閃回。

  1月29日,在岳陽市平江縣三市鎮,指著正在開工建設的熟食工業園基地,鎮黨委書記潘典宏躊躇滿志:“已經有10家企業準備搬回家鄉入園,建成之後的園區將為當地農民提供充裕的就業崗位。”

  2月10日,在韶山,村黨總支部書記毛雨時説,現代農民不再只靠種田掙錢了,開出租車,做農家樂,賣旅遊紀念品等,“幾畝水田之外的天地寬廣著呢!”

  ……

  這些片段組合在一起,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息:越來越多農民的錢袋子開始鼓起來,生活好起來,幸福指數攀升起來。在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同時,人們又把眼光投向幸福更深處。

  讓人期待的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政府也紛紛對“鼓起錢袋子”提出了具體目標。湖南省在確定生産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目標的同時,也確定了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別增長10%的目標。江西、江蘇、廣東、山西、山東等10多個省市均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看到了老百姓增加收入的願望,各地政府都表現了“民生情懷”方面的擔當。在廣袤的國土上,每個地方、每個人都還在向幸福生活前進的路上,讓我們一起期待聆聽春天裏關於“幸福”的聲音。

  能辦成大事 又辦好小事

  本報記者 劉志強

  在重慶採訪時,曾遇到過這樣一家人,戶主叫王原輝,今年59歲。説起這幾年生活的變化,他家祖孫三代都提到一個共同的詞:幸福。

  老伴説家門口的垃圾站如今改造成了龍頭寺公園,有空就會和老王一起去散步,心情愉快;女兒女婿説家附近正在修輕軌,公交線路也多了不少,以後上班出行方便了許多,工作順暢;外孫在上小學,他説學校最近來了警察叔叔,上下學時間都會護送他們,保證安全;老王則説,以前閒著總打麻將,現在每天都跟老夥伴們唱唱紅歌跳跳舞,有了精神頭……

  建設成就、發展成果,可以用數值來統計,用榮譽來表彰,但人們最看重的,還是用親身感受來衡量。為了提升百姓的幸福感,重慶推出了“民生十條”,件件直指百姓最關心的領域:住房、就業、看病、養老等等,併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過去幾年中,人們看到了一個既能辦成“大事”又能辦好“小事”的人民政府。辦成“大事”,讓百姓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這種自豪感也建立在辦好“小事”的基礎上,那就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積攢出的信心,在平淡日子裏醞釀成的幸福。

  當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能辦事的政府,將群眾希冀與民生需求繫於心頭的政府,辦法就總會多於問題,幸福之花也就會綻放得更加絢爛。

  這一種光輝 溫暖每個人

  本報記者 冀 業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在基層採訪,接觸的人和事越多,就越感覺這句話的力量和溫暖。

  近年來,山西煤炭行業利潤強勁增長,但基層礦工工資漲幅明顯較低。馮平香是山西呂梁市的一名煤礦工人。去年秋天,在呂梁煤炭行業工會組織指導下,他和另外12名工人被選為職工代表,同煤炭行業的業主代表展開了“據理力爭”的工資集體協商談判。“工資協商的核心就是‘對等’,不對等就談不上公正。集體協商,改變了以前‘職工找老闆’的不利狀況。”他説。

  在工會指導下,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呂梁市的煤礦工人不僅解決了“不敢談”的困難,還解決了“不會談”的尷尬,經過4輪談判,4萬餘名礦工工資月均增長了400多元。

  不僅僅是馮平香們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溫暖,在採訪工作中,我也一次次親歷或見證到公平的光輝:物價局調整出租車燃油附加費的聽證會上,的哥的姐們佔了代表的一大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城裏孩子一樣免除學雜費、借讀費;在太原工人文化宮裏,看到為農民工兄弟設置的免費乒乓球桌……

  公平正義正是通過一個個細節、一個個實例體現出來的。在點滴的進步當中,這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相信公平正義的光輝,會照得每個人心頭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