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兩會在即 五大視角看“十二五”開局之年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2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久違的春雪過後,大地盡顯盎然春意。隨著2011年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人們對“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關注也逐漸升溫——

  在這個非同尋常的年份,剛剛交出“十一五”靚麗答卷的中國,能否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結構調整怎樣提速?百姓能否更好分享財富蛋糕?社會事業“短板”怎樣繼續補長?改革攻堅如何再發力?

多重壓力下,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

  2月18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佈自本月24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2011年開局僅一個多月,貨幣政策就經歷了一次加息、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在最近5個月裏,央行先後三次加息並五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如此頻繁的貨幣政策操作,歷史上十分罕見,嚴控通脹的決心可見一斑。”全國政協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説。

  剛剛過去的“十一五”,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以年均超過11%的增長速度,在複雜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中破浪前行。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站上了新起點。

  但撲面而來的挑戰和不可預知的風險,也讓這艘巨輪在新的一年裏不得不更加小心行駛,謹慎應對:國際農産品價格已經連續7個多月上漲,國內通脹壓力不斷凸顯,資源環境等瓶頸制約不斷加劇,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物價走高,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近憂;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仍不樂觀,這是遠慮。”經濟學家余永定分析。

  “十二五”規劃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之一,並提出要讓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效益明顯提高。

  既要解決近憂,又需綢繆遠慮,成為開局之年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為“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所在。

  “開局之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向,就是要著力熨平經濟波動,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新年伊始,從貨幣政策操作到房地産調控再到穩定農産品價格,一系列政策和舉措密集出臺。隨著政策效應的釋放,物價上漲會呈前高後低走勢,預期全年不會出現明顯通脹。”李稻葵説。

  “當前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內在優勢以及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過‘十一五’的磨礪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又積累了新經驗,鑄造了新優勢,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説。

經濟結構調整,如何破解“調而不快”之困

  就在幾天前,“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GDP總量第二大國”的消息,引發了輿論關注。不過對於這一切,身處其中的中國人,卻顯得頗為冷靜。

  “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確實不易,但更應看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靠投資和出口為主要拉動力的傳統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余永定指出。

  剛剛過去的5年,在出臺節能減排硬約束指標等多項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經濟結構有所優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及城鎮化率等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指標印證了進展,也折射出當前經濟結構“調而不快”的困局:目前,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

  “結構調整我們説了很多年,但失衡問題仍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一個五年週期,“十二五”正逢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因此,“十二五”規劃建議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作為主要目標之一。開局之年,如何抓住“牛鼻子”,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顯得尤為迫切。

  “‘擴大內需’已成為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關鍵是要找準內需空間,有的放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説。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率較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可為內需開拓很大空間;而加速推進城鎮化,將為擴大消費提供強勁和持久動力;同時,加快發展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也會釋放旺盛的市場需求。

  “開局之年乃至今後5年,要鎖定這些目標,花更大的力氣,真正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胡鞍鋼説。

調節收入分配,百姓如何更好地分享財富蛋糕

  隨著經濟規模不斷躍升,我國人均GDP有望突破4000美元關口,但同時,判斷收入分配公平性指標的基尼系數也已越過0.4的警戒線,不同行業、不同人群間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客觀地看,造成當前貧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基本國情、發展階段、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

  “‘收入隔行如隔山’,反映了現行收入分配製度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不僅行業間、地區間、城鄉間收入差距不盡合理,就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來説,也存在著不合理現象。收入分配製度已經走到亟須調整的‘十字路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陸續“試水”最低工資上調、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去年以來,調節收入分配的一系列舉措在各地陸續推進。面對新的5年,在做大財富蛋糕的同時,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已成為避不開、繞不過的重大問題。

  為使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而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上調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新年伊始,來自各部門的多項舉措,也傳遞出努力讓百姓“錢袋子更鼓”的信息。

  “這些部署和動作,將促進社會收入結構由‘金字塔形’向‘橄欖形’提升,全體人民也將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胡鞍鋼説。

公共服務“短板”亟待補長,社會建設如何再提速

  新年伊始,為緩解持續的交通擁堵,北京市採取搖號上車牌等措施。一時間,“擁堵”成為全國關注的熱詞。人們感嘆,越來越富有的中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擁堵”:從入托到出行都存在“人擠人”的景象。

  一系列“擁堵”背後,折射出公共服務的缺失。事實上,過去5年,公共財政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民生支出上的比重不斷提高。但面對不斷增長的民生需求,面對百姓的新期待,這張社會服務網仍顯不足。

  社會事業這塊“短板”如不儘快有效補上,既不利於改善民生,也會拖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後腿。

  “當前,我們既需要也有條件加強社會建設。應該加快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開局之年,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正明顯提速,“擁堵”之痛有望緩解——

  作為醫改的攻堅之年,今年將大幅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顯著提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公佈,今年我國將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予以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撥款佔財政支出的比例。

  今年,以基層為重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加快推動,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

攻堅階段,改革如何再發力

  新年伊始,房産稅改革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居民個人住房開徵房産稅,意味著掌握了可對包括收入、消費、財産等多個環節實施稅收調節的相應手段。”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從完善稅制的角度認為,“這對於正處在轉型關鍵期的中國至關重要”。

  作為一項財稅改革,房産稅的試點,也引發了人們對開局之年改革走向的關注。

  “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由易到難推進到如今,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又必須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認為。

  不深化改革,就可能貽誤重要戰略機遇期,喪失已有的發展成果。今後5年,正是改革的攻堅時期,站在開局之年,改革究竟如何再發力?

  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改革的路徑已經清晰可見:從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看,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改革要取得明顯進展,更好地發揮市場價格信號作用;政府職能要加快轉變,進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則需要完善沿海、沿邊、內陸開放格局,推動外貿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這些改革指向,著眼于建立有利於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這既是今年,也是‘十二五’期間乃至今後更長一段時期改革的新特徵。”遲福林説。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