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解讀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綱要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0日 22: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寧夏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地方兩會

  總體框架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全文共15章63節,40000多字。第1個章節主要分析“十一五”規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國內外形勢、機遇和挑戰、提出“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戰略導向。後14個章節則從構建我區工業、農業、服務業現代産業體系,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大舉措;加強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解決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問題;解決民生社會事業與文化産業發展問題;“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與重點;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實現規劃宏偉藍圖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一一闡述了“十二五”期間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此外,《綱要》還在緊密結合國情與寧夏區情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人均GDP4000-11000美元發展階段的特點,使産業政策和居民收入政策的設計更加具有國際視野。並且,明確界定政府的投資範圍,地方財政新增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設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與以往規劃相比,《綱要》增加了“戰略導向”一節,並把交通、水利和文化作為單獨章節進行規劃。採取正文加專欄和圖表的形式,使規劃內容更加直觀、清晰。

  編制過程

  “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推進寧夏實現新跨越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治區黨委、政府對編制好“十二五”規劃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彙報。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多次明確指示要編制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規劃。有關部門主要完成了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組織機構。2009年12月自治區政府印發了《關於做好“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王正偉主席任組長,齊同生、趙小平副主席任副組長,各廳局負責人為成員。

  二是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先後開展了19個重大問題研究,趙小平副主席多次聽取研究課題彙報。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彙編,發送各廳局和市縣(區)參考。

  三是研究提出“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組織相關廳局完成了“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在區內、北京多次召開徵求意見會,經自治區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

  四是開展專項規劃編制。共安排編制26個重點專項規劃,目前均已完成初稿。趙小平副主席聽取了工業、農業、服務業、能源發展等8個專項規劃彙報。

  五是建立“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庫。已儲備大量項目,總投資達8900多億元。自治區領導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商談並委託其進行重大問題研究與項目策劃,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對項目庫進一步充實完善。

  六是編制完成 “十—五”規劃 《綱要》 (送審稿)。根據自治區政府第65次常務會議安排,2010年4月著手 “十二五”規劃 《綱要》的起草工作,7月份提出規劃綱要初稿,8月至10月多次召開各種專題會議徵求意見。中央關於 “十二五”規劃《建議》和自治區黨委 《建議》出臺後,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和徵求意見會等,2011年1月7日自治區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進行了審議。其間多次進行重大修改,數易其稿,形成了提交自治區 “兩會”審議的規劃 《綱要》(草案)。

  現實基礎

  “十一五”期間,是我區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各項決策部署,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奮力拼搏,攻堅克難,除森林覆蓋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研發支出佔GDP比重三個指標有一定差距外,其餘全部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三大指標實現總量翻番。2010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643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4億元,是2005年的3.2倍。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58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9倍。

  以寧東基地為重點的工業快速崛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列入國家重點開發區,五年累計完成投資1260億元,開工建設了一大批現代化大型煤礦、電力、煤化工項目。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農業和農村發展步入歷史最好時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總産量達到357萬噸,農業“三大示範區”建設穩步推進,優勢特色農産品産業帶基本形成,農業産業化經營邁上新臺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區封山禁牧,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省區,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500公里,全區73%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太中銀鐵路建成通車,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272公里。銀川河東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中衛香山、固原六盤山支線機場建成通航。大力實施沿黃城市帶發展戰略,千里濱河大道全線貫通。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設施。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三免一補”,“兩基”攻堅提前一年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16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得到解決。

  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糧補一卡通、藥品三統一、鄉財縣管、少生快富、省(區)直管縣試點、水權轉換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高水平舉辦寧洽會、文博會、房車節等六大節會,成功舉辦中阿(寧夏)經貿論壇,內陸開放型經濟區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這5年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但恰恰就是這些成就和經驗,構成了寧夏制定完成“十二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必不可少的現實基礎。

  主要特點

  《綱要》自始至終貫穿了科學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題主線,力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體現黨委戰略意圖,體現前瞻性、戰略性和政策性,明確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責任,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創新:

  建設現代産業集聚區。更加注重全面進行結構調整,由以往注重産業結構調整轉向全面調整需求結構、産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增量調整存量,全面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充分體現了結構調整的創新。

  建設統籌城鄉示範區。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建設,按照“集中均等”模式重塑寧夏經濟地理格局,全區人口、産業重點向沿黃經濟區集聚、南部山區重點向固原市集聚、村鎮重點向重點鎮和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務産品供給則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區和農村傾斜,讓全區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充分體現了發展理念的創新。

  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力推進以整村移民為重點的中南部地區扶貧攻堅,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杜會保障體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充分體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創新。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樹立生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構建沿黃城市帶綠色景觀長廊、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長廊、中部乾旱帶防風固沙長廊和六盤山生態保護長廊四大“綠色長城”,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範省區,構建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節能減排,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加強城鄉綠化美化,切實解決好老百姓關心的突出問題,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

  建設內陸開放試驗區。提出了形成國內區域合作三大合作圈,開闢國際航線,建設國際空港陸港,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打造面向穆斯林世界開放的前沿陣地,搭建一個平臺、建立兩項機制、建設三大基地、四大中心,充分體現了對外開放的創新。

  數説綱要

  新興産業年均增長30%

  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設備製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設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産業投資基金,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增加值年均增長30%。

  糧食産量350萬噸以上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産田15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全區糧食産量穩定在350萬噸以上。

  到2015年,全區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形成産業新格局、生活新提高、鄉風新文明、村容新變化、管理新機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60億元旅遊收入

  到2015年,全區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6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60億元。

  鐵路營運里程1770公里

  到2015年,全區鐵路營運里程達到1770公里,貨運量9000萬噸,國鐵復線率達到70%以上。

  “三小時通勤圈”

  開通銀川至北京、西安等城市的動車組,構建銀川至西安、蘭州、呼和浩特、太原等毗鄰城市“三小時通勤圈”和銀川至北京、鄭州、成都等省會城市“五小時通勤圈”。

  3320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

  到2015年,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3200公里,高速公路1600公里,公路密度達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國省道二級以上公路達到80%以上。新增瀝青(水泥)路面里程7000公里,所有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所有鄉鎮建成客運站,90%的行政村建成招呼站。

  旅客吞吐量達到650萬

  到2015年,全區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650萬人次。

  安置35萬最困難群眾

  利用5年時間將貧困程度深、生存條件差、發展難度大、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35萬最困難群眾,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大力發展勞務産業和特色産業,初步形成以特色種養收入為基礎、勞務收入為主體的增收格局,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移民扶貧開發示範區。

  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

  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建設,加快構築以沿黃經濟區為核心、以固原市為次中心、以100個重點鎮和3000個中心村為補充的相互依存、連片成群的“1113”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著力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新型城鄉發展體系。

  機遇與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重要發展期,更是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轉型期,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為我區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參與國際産業分工帶來新機遇。從國內環境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呼包銀經濟區、啟動能源化工金三角開發戰略、振興陜甘寧革命老區、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為我區帶來重大戰略機遇。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東部地區産業轉移,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為我區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區內水、煤、土資源的良好組合,具有明顯特色的民族文化,“十一五”時期取得的發展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自治區黨委、政府更加清晰的發展思路、日益提高的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則為我區搶抓機遇、實現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總量小,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市場化程度不高,制約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科技創新能力弱,經濟轉型的任務十分艱巨。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大,山川發展、城鄉發展不協調,貧困面相對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生態環境脆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節能減排約束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滯後,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

  只有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主動適應世情國情區情深刻變化的階段性特徵,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積極有效地破解經濟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瓶頸制約和難題,更加奮發有為,不斷開拓創新,才能不斷推進我區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