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0日 2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內蒙古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四節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構建符合區情的城鎮體系。堅持統籌規劃,擴容與提質並重,著力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建設。加快盟市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區建設,完善功能,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強化城市産業支撐,增強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形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培育呼包鄂城鎮群,呼和浩特、包頭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建設2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通遼、赤峰和鄂爾多斯中心城區建設1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滿洲裏、二連浩特適度擴大規模,建設一流口岸城市。按照城市標準,選擇有條件的縣城建成中小城市。依託資源和加工製造業優勢,建設一批工貿型小城鎮;依託交通優勢,建設一批商貿流通型小城鎮;依託口岸和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一批旅遊邊貿型小城鎮。

  引導農村牧區人口向城鎮轉移。積極創造條件,完善體制機制,引導符合條件的農牧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牧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保留一定期限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農牧民就業培訓指導,實行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加強和完善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體系,使進城農牧民能夠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加強政策引導,充分利用生態保護、移民搬遷等政策,鼓勵牧區、林區、墾區人口進城。

  加強城鎮規劃和管理。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提高詳細規劃編制質量。城鎮規模和佈局應符合自然承載能力,與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相適應。建築設計突出特色、延續歷史、傳承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遺産和風景名勝資源。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嚴格執行規劃紅線,加強法制化管理。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和機制,擴大市民參與,加強城市治安、市容衛生、交通秩序綜合整治,控制發展高耗水産業,嚴禁建設高耗水景觀。

  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打破部門分割,協同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高質量建設城市道路,緩解城市擁堵。發展呼和浩特、包頭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城市輕軌。加強供水設施建設,提高供水能力、供水質量,大城市推行分質供水,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5%。完善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水回用和污泥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支持熱電聯産,建設集中供熱管網。加大對高寒地區熱電聯産項目的扶持,支持大興安嶺林區城鎮實施“代木能源工程”。加快建設天然氣管網,有條件的旗縣政府所在地城鎮逐步使用天然氣,城市用氣普及率達到85%以上。搞好城市綠化、美化,推行以節水工程措施為主的綠化模式,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繼續建設和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實施城中村拆遷改造,基本完成現有城中村改造任務。

  第三章 轉型升級 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

  推進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建設多元化的現代産業體系,引導各地區産業錯位發展。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牧業。鞏固提升能源、鋼鐵建材和農畜産品加工業的支柱地位,把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屬加工和裝備製造業發展為新的支柱産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將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作為結構優化的戰略重點,實現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

  第一節   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

  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加大基本農田和草原保護力度,加快實施中低産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項目,加強旱作農業基礎能力建設,穩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實施新增百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工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2250萬噸以上。在保證糧油穩定增産的基礎上,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突出發展農區畜牧業,建設飼草料基地,發展生態家庭牧場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頭數保持在億頭只左右,推進百萬肉牛、百萬奶牛、千萬肉羊高産創建工程,提高單體産量,形成1100萬噸鮮奶、270萬噸肉類生産能力。

  調整農牧業結構。擴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作物種植面積,比重提高到76%。實施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建設項目,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設施無公害蔬菜、瓜果。提高優質鮮奶、肉比重,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牲畜頭數佔牲畜總頭數的比重達到75%,畜牧業佔第一産業産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加大水産養殖力度,提高産出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速生豐産林。

  加強農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牧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生産,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完善技術推廣體系,重點推廣動植物新品種和保護性耕作、保護地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加快牲畜改良步伐。健全疫病防控體系,加強群發性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預防控制。完善新農村新牧區現代流通網絡,推進萬村千鄉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建設綜合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及時發佈市場供需信息、災害性氣象信息,為農牧業生産、防災減災提供服務。

  推進農牧業産業化經營。以提高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為重點,支持乳、肉、絨、糧油、果蔬加工等骨幹企業聯合、兼併、重組,鞏固壯大現有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馬鈴薯、皮、毛等大宗農畜産品深加工和流通型、服務型龍頭企業。深入實施優勢農畜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加快玉米、馬鈴薯、番茄、大豆、葡萄和肉牛、肉羊、奶牛、生豬等優勢農畜産品産業基地建設,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培育農畜産品知名品牌,加強原産地保護和有機、綠色、無公害認證,保障農畜産品安全,推動優質農畜産品進入高端市場。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培育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業組織化水平。

  完善惠農惠牧體制機制。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財政對“三農三牧”投入。繼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政策。參照惠農政策,落實惠牧補貼政策,建立飼草料種植補貼機制,完善畜牧業避災補貼政策。加強農牧業土地出讓收入的計提和使用管理,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牧業土地開發。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牧業和農村牧區。落實主要農畜産品最低保護價收購及臨時收儲政策,擴大主要農畜産品收購和儲備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