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1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地方兩會

  《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規劃期內政府的戰略意圖、工作重點及政策取向,是未來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美好發展願景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準確把握未來形勢,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314”總體部署為總綱,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

  第一節 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是重慶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總體部署、“國務院3號”文件、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兩江新區等重大歷史性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統籌一體化,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重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翻兩番,工業總産值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金融業突飛猛進,現代産業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歷史任務基本完成,113.8萬移民搬遷任務勝利完成,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活力,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大為改觀。“五個重慶”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品質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任務,在西部地區率先取消二級路收費,“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幹線”鐵路網建成,森林覆蓋率提高7個百分點,市民健康素質、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內陸開放高地快速崛起,兩江新區起步良好,兩大保稅(港)區啟動運行,“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歷史性大跨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不斷深入,住房、戶籍、城鄉建設用地等改革強力推進,城鎮化率提高8個百分點,實現城鎮常住人口超過農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轉折。社會民生持續改善,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一半以上用於改善民生,“民生十條”增添惠民新措施和發展新動力;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3%、13.1%;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優化發展;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實現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等城鄉全覆蓋。社會更趨公平正義和諧穩定,開展“打黑除惡”,加強警務改革創新,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關心百姓疾苦,化解社會矛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奠定良好基礎,“唱讀講傳”凝聚起加快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十一五”時期,是重慶踐行科學發展觀,抓住發展機遇和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有機結合,實現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慶發展瓶頸和體制障礙實現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慶綜合實力提升快、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群眾實惠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金融危機催使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給我國帶來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物質基礎日益增強,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但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日益顯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未來較長時期的工作主線。未來五年,重慶面臨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發展優勢將進一步釋放效應,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特殊戰略地位將更加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將更加堅實。更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各項政策舉措重民生、順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齊氣順、風正勁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市委、市政府充滿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滿懷求發展、奔小康的強烈願望,展現出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這些都將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重慶未來發展還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挑戰: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不高,産業結構不優,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不足;改革進入縱深推進的關鍵期,建立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任重道遠;對外開放的區域競爭加劇,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圈翼”發展不平衡,二元結構矛盾突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三峽庫區發展困難較多;資源環境問題較突出,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任務重,三峽庫區等敏感區域環境約束緊;社會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調節利益關係、持續增加就業、保障公共安全、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等任務繁重。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時期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著力增強綜合經濟實力,著力加快“五個重慶”建設,著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著力推進統籌城鄉改革,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構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格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三次産業協同帶動轉變。著力推動城鄉、區域結構調整,促進協調發展。

  ———突出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強化作為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對區域的集聚輻射服務功能。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樞紐、金融、商貿、物流等集聚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

  ———突出縮小貧富、城鄉、區域差距。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係,把縮小貧富差距作為縮小三個差距的核心任務,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堅持“一圈兩翼”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兩翼”提速發展,注重解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三峽庫區發展問題,縮小區域差距。

  ———突出加快推進改革創新。更加注重通過改革的途徑和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努力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積極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制度和管理創新轉變。

  ———突出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樹立全球視野,堅持在大開放格局中謀求跨越發展,創新和完善開放模式,走內陸開放之路。加大兩江新區等開放平臺建設力度,構建國際貿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全方位提升開放水平。

  ———突出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綠色發展之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資源能源節約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三節 發展目標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和“314”總體部署相銜接,綜合考慮宏觀環境和發展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到2012年,地區生産總值邁上萬億元新臺階,“五個重慶”、內陸開放、統籌城鄉取得重大進展,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礎上地區生産總值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使重慶成為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

  ———西部增長極逐步形成。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達到15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區現代産業高地,工業總産值超過25000億元。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非農産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長江上遊地區的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6000億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集地,對長江上遊地區乃至西部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顯著提升。

  ———“三個差距”逐步縮小。貧富、城鄉、區域差距縮小,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衡量的“圈翼”區域差距縮小到2:1左右,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個重慶”基本建成。“宜居重慶”,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繁榮和諧,成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暢通重慶”,鐵路營運里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長江上遊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森林重慶”,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市綠地增量提質,林業綜合效益明顯。“平安重慶”,社會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投資者安全放心。“健康重慶”, 市民健康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衛生資源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繼續保持一半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實現更充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有力,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以內,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更趨和諧穩定。

  ———內陸開放高地建成。兩江新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及國家級開發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進出口總值突破100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境外投資300億美元,建成內陸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開放高地。

  ———綜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戶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逐步建立起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適應科學發展的制度環境。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減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7%。耕地保有量確保220.85萬公頃。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Ⅱ類。主城區空氣環境質量滿足II級以上天數保持在311天以上。
  備註:經濟指標絕對數為當年價;【】為規劃期累計數;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以國家下達數為準。

  加快率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