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聞調查】乾旱 城市的反思(2011年2月19日)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9日 22: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新聞調查]>>

    解説:2011年,中國的華北大地在乾旱中迎來了立春。自從去年十月以來,我國的華北、黃淮地區降雨量嚴重偏少,山東、河南的許多地方連續三個月滴雨未下,在過去六個月裏,整個河南省的降雨量只有往年同期的10%,全省小麥受旱面積達到3350萬畝,生活在山區的二十萬人出現臨時性飲水困難。然而,人們看到的乾旱畫面仿佛只來自農村,在與農村相距不遠處乾旱大地的城市,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對於乾旱似乎並沒有多少感受。

    同期:你知道今年河南有乾旱的情況嗎?

    同期:知道,全都知道。

    同期:聽説過,在電視上。

    同期:看電視上説是農村的用水是比較困難。

    同期:這個天氣這種乾旱,在城裏頭能感覺到影響嗎?

    同期:我還沒仔細體會。

    同期:但平時你在城市裏面用水生活會受影響嗎?

    同期:那倒沒有。

    同期:那倒沒有,因為我們用的是自來水公司的水。

    同期:那您覺得鄭州這個城市缺水不缺水?

    同期:鄭州不缺水。

    同期:因為我從小就是鄭州人,我能不知道鄭州的印象啊,像我們小時候,到井裏頭打水的時候,就是弄個鉤一打水就打出來。

    解説:從河南鄭州沿著黃河向下游走四百多公里,就是山東省的省會濟南,春節過後,此地觀賞泉城標誌性景觀趵突泉的遊客仍然很多,今年山東的大旱卻並沒有影響到趵突泉的噴涌。

    聶晶(濟南市趵突泉公園管理處 導遊):咱們這次來應該説看水的時機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咱們現在來看這個噴涌的景觀,應該説還是非常壯觀的。還能夠有這麼大的水,確實這個是非常難得的。

    解説:聶晶告訴我們,在去年的九月份濟南的地下水位達到了創紀錄的30.01米,是45年來最高的一次。

    聶晶:泉水噴涌不噴涌,感覺對於濟南這個城市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整個城市的形像是完全不同了。噴水的時候,所有濟南人的腰桿都是硬的,跟外地人,有時候和朋友一説帶你去看趵突泉吧,這是我們濟南的標誌,水非常好。

    解説:當華北農村正被六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旱情,折磨得乾渴難耐之時,同樣處於乾旱地區的城市卻似乎什麼也沒發生正常運轉著,那麼要供給一千多萬城市人口的水源從何而來?它是否能支撐城市無限擴大的用水需求呢?

    五十多年前的鄭州,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賈魯河,這是一條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河流,它的支流在鄭州市內形成了六縱六橫的水系,十二條河流形成了豐富的地表水,由賈魯河支流匯集而成的西流湖是鄭州市最主要的水源。

    記者:您也是打小就生在這村是吧?

    劉小文(新密市白寨鎮高廟村 村民):對,我就生在這兒。這賈魯河發源地,我小時候都知道這有船,那水很高很高,鄭州人都吃這個水。

    記者:那水源在什麼地方?

    劉小文:水源地在這兒。

    記者:您帶我看看去。

    解説:鄭州市向南二十公里是賈魯河的發源地聖水峪。據説,這個泉眼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記者:這周圍呢,我們現在站的地方?

    劉小文:周圍這邊都是水。

    記者:多寬,這水面?

    劉小文:水面就是二三十米寬。

    記者:二三十米就是從這兒涌出來的是嗎?

    劉小文:從這兒涌出來,水流量很大。

    記者:第一次見到這種河的源頭,水就是從我們看到的這個洞裏面往上冒嗎?原來。

    劉小文:原來往上冒,冒很高。

    記者:冒很高?

    劉小文:嗯,冒很高,有這麼大石頭扔裏頭都涌出來了,跟咱家鍋滾了一樣,就是往上冒。

    解説:今天,歷經千年的泉眼已經看不到任何水的痕跡。當地人告訴我們大約在十五年前,這個泉眼就已經乾枯了。

    記者:是什麼原因呢?

    劉小文:那可能是水位下降了吧。

    記者:它是怎麼漸漸變低的,您知道嗎?

    劉小文:那這誰也説不了,每年都要下去看,看看還是水不往上上,找不著水。

    記者:那這麼多年都沒有了,您現在村裏人每年還下去看?

    劉小文:就那還得看,每年都看,我們保護得可好,蓋這個,不能叫這水、泥都衝到裏頭。

    記者:您是覺得這個水還有可能再回來是嗎?

    劉小文:那回來不回來也得保護好它。

    記者:為什麼呢?

    劉小文:那多年來了,過去你看鄭州都吃這個水,賈魯河發源地。這水過去都流很遠很遠呢,你現在也不能給它噴住啊,那它有時間它要出來了,這事很難講。

    解説:四百公里外的濟南,別稱泉城,素以泉水眾多風景秀麗而聞名天下,早在元代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説,趵突泉更是作為七十二名泉之首名聞天下,和市內七百多處的天然泉水一起成為這個城市的象徵,可是在七年前濟南差一點就失去了這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導遊聶晶是2000年來到趵突泉公園管理處工作的。那一年,趵突泉的三股泉眼已經萎縮。

    聶晶:因為之前的話,停的時間比較長。對於遊客來説,大家覺得來看了之後,沒有水就覺得很遺憾。這一點我們覺得也很遺憾,有的時候跟遊客講,就是説你看,咱們今天來比較遺憾,沒有看到噴水。那噴水的時候什麼樣?大家跟我到裏面看一下照片。就是那種遺憾,讓我們也覺得心裏覺得挺難受的,你看來半天,看個照片而已。

    解説:事實上,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讓濟南人引以為傲的趵突泉就開始出現水源短缺情況。漸漸地,經常性地停止噴涌成為趵突泉的常態,而在鄭州,隨著水源地聖水峪的枯竭,城裏人賴以生存的賈魯河也在村民的注視中逐漸乾涸。村民們搞不明白,這條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河流,為何會在十幾年內迅速消失。

    李國卿是鄭州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的副主任,像每一個老鄭州人一樣,他的成長經歷與穿城而過的賈魯河網密切相關。

    李國卿(鄭州市節約用水辦公室 副主任):原來我們的河流非常漂亮的,最早的賈魯河還可以行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