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科技部撤銷教授科技獎調查:舉報人打假歷時4年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2日 11: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漫畫:學術造假。 趙國品/CFP供圖

  隨著科技部通告撤銷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李連生學術造假事件又喚起了輿論的回憶,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該事件6位具名舉報者4年舉報路的思考。

  “剛開始沒料到舉報會這樣難。”昨日,6名舉報人中最年長者、83歲的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師陳永江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仍有許多感慨。“幸好最終有了撤獎的決定。”陳永江説,“這是以儆效尤。”

  “我們幾個人10號早上收到了撤獎的消息,這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電話中,陳永江的聲音透著欣慰。

  發現報獎材料竊取他人成果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一個申報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公示,讓長期從事壓縮機技術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楊紹侃覺得很奇怪——— 報獎者是當時的西安交大能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連生,然而45歲的李連生卻並沒有專門從事過所報獎專業的研究。

  於是,心存懷疑的楊紹侃從學校拿到了報獎材料。結果材料讓他很驚訝:報獎內容中,很多都是別人完成的東西。

  隨後,楊紹侃找到幾個老同事,也就是後來一起進行舉報的5名教授。他們發現,李連生的報獎材料中存在嚴重竊取他人成果的行為。比如,李連生把上海壓縮機廠1965年的大型機身整體鑄造技術,説成是自己開發的;把瀋陽鼓風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獲獎的兩種産品,都説成是採用他的技術研發的。

  校領導曾説“放他一條生路”

  “我們一開始是希望弄虛作假的行為得到懲罰,年輕的教師和學生能從中得到教育,但沒有想到舉報學術造假會那麼難。”陳永江在電話中感慨。

  據了解,6名教授詳細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處造假信息,向學校進行口頭舉報,要求學校進行核實。

  隨後,校領導約見6名教授。陳永江曾給媒體放過一段錄音:“這涉及到不光是西安交大的臉面,也是國家的臉面。這幾年造假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了,也就是説,寫個檢討,也可以放他一條生路。”

  參與舉報幾名教授備受壓力

  由於6名教授堅持舉報,2009年5月,西安交大成立專門調查小組。然而直到2010年3月《焦點訪談》記者採訪前幾天,學校才最終給出了一個明確結論:該項目的申報材料部分內容不實,存在佔用他人成果進行拼湊及包裝的嚴重問題。

  當年3月21日,即《焦點訪談》有關節目播出後次日,西安交大宣佈李連生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決定“取消其教授職務,並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

  據悉,在這3年中,參與舉報的幾名教授備受壓力。“好像是我們要跟學校過不去。”陳永江説。

  評估體系“指標化”催生腐敗

  首先,“官本位”、“行政化”的科研體制是學術造假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據了解,近年來科研和教育經費總量急劇增長,但這些經費中的大部分集中在主管部門和官員的手中,又缺乏必要的督管。而相對於研究隊伍的迅速膨脹,增加的經費依然是“僧多粥少”,造成了惡性競爭。

  華南師範大學一位教授還指出,評估體系的“指標化”也折射著同樣的問題,“現在很多評估指標都跟拿到多少錢和哪些類型的項目結合起來。如果申請到科研經費和項目,不但有經濟收益,而且提高單位地位和名聲。所以很多單位把錢拿來公關,你申請到項目後,給你配套,給你榮譽。”

  在李連生學術造假事件中也發現類似的問題:在6位老教授堅持舉報的過程,校領導還曾告訴陳永江等人,西安交大地處內地,2007年科研成果排名16來之不易,希望他們高抬貴手,不要攪黃了。

  懲處評判機構反成“保護傘”

  其次,在一些高校內,本該視學術腐敗為仇敵的高校學術調查評判機構--學術委員會,卻成了學術腐敗者的“保護傘”。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高校,要麼學術規範(或學術道德、學風建設)委員會尚未建立,要麼就形同虛設。“有時候被舉報者就是學術委員會委員,怎麼可能保持公正?”廣東商學院一位教授説。

  “腐敗—舉報—包庇—勸阻(或報復),而這個鏈條的兩頭常常是相連的,形成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介入,這個封閉的系統便牢不可破。”媒體評論員張顯峰指出,這種來自權力的袒護,比任何道德評判和指標評價都具有力量。

  曝光後沒有得到應有懲罰

  再次,學術不端曝光後沒有得到應有懲罰,其負面作用甚至超過學術不端本身。

  在接受電話採訪時,陳永江也表示,學校去年3月撤銷李連生的教授職務時,處分文件也被限制在極小範圍內傳達,其他相關人等也沒有得到處理,這並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同時,他希望陜西省能學習科技部,撤銷李連生造假獲得的獎項;教育部也應追回他在擔任“長江學者”時相關的獲利。“這樣才能對年輕學生起到正面的示範。”

  3年多的舉報最終把造假者“拉下馬”,成為我國“第一例”因學術造假被撤銷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表面看來這是一個“積極信號”,但不少學者認為“李連生事件可能只是一個特例”。

  這一事件當中的諸多戲劇性因素,如造假導致鉅額虧損卻被説成效益巨大;校方施壓阻止舉報、電視曝光次日即被解除職務等等,整個歷程背後,展現了中國學術圈的複雜生態。

  中國的學術腐敗,説起來人人喊打,但醜聞卻接二連三,究竟有沒有一條可以真正管用,能夠治本的呢?

  消除社會腐敗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曾提交提案,建議在普遍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教育的基礎上,設定一個期限。這個期限以前,除非有人追究法律責任的學術腐敗問題,一般不予追究。“讓大家從以前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關鍵是今後要從嚴”。

  此外,他還認為“從根本上講,只有整個社會廉潔了,消除了腐敗問題,高校的學術腐敗才能徹底杜絕。”

  建立追責制度

  不少學者建議,儘管李連生事件是一個“積極信號”,但懲處還應更嚴厲。除了解聘職務,收回獎項、獎勵證書、追回獎金之外,李連生被指獲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佔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拿造假的項目去參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否涉嫌詐騙、是否引入刑罰也應有所考慮。一名舉報者也表示“還應該追究縱容他報獎的人的責任。不能像捉小偷一樣,把東西還回來就完了。”

  保證學術獨立

  更多的有識之士指出打擊學術腐敗重在制度建設。

  葛劍雄建議,首先要給科研和學校必要的自主權,保證正常的科研和教學不受到外界的干預。各級政府和各單位對科研和教育的發展目標要實事求是,不能指望大躍進,更不要將科研和教學人員的職稱、待遇、地位簡單地與項目、經費、成果挂上鉤。“還要建立保證學術獨立的機制,如學術委員會等都不應聽命于領導或行政部門。”南方日報記者 謝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