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糧食糧農雙豐收 大旱之年糧食生産穩中求進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0日 10: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國北方的農民心中,春節之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將陸續進入返青期,需水量明顯增加。但去年十月至今,中國北方冬麥區持續乾旱。在連續七年實現糧食大豐收之後,今年伊始,中國農業部多次強調要確保夏糧“有個好收成”。以往,中國如何實現糧食産量和農民收入的雙增長?今年,大面積旱情是否會影響中國糧食安全,政府又將如何應對?

中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卻有遠慮

  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擁有富饒肥沃的黑土地,近年來,每年從黑龍江省調出的商品糧都在250億公斤以上,這裡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戰略基地。去年秋收時節,黑龍江的農民常佔早早地來到收糧現場等著排隊賣糧。常佔説:“産量不錯,跟去年比基本上都挺穩定,一畝地(1/15公頃)能打1500斤稻子。全家能收4萬多塊錢。”

  2010年,中國糧食總産量創紀錄地達到了5.4億噸,同比增長近3%。這個豐收年讓常佔有些喜出望外。因為,當年春播之際,黑龍江遭遇了罕見的低溫、內澇等自然災害。不僅黑龍江如此,中國西南5省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600萬公頃;進入夏天,一些糧食主産區遭受洪澇災害,上百條河流發生特大洪水。2010年,幾乎整個中國的農業生産都面臨著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嚴峻形勢。

  但是,在多重不利因素疊加的情況下,中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實現大豐收,糧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糧食總産量和平均畝産都再創歷史新高。同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也超過前四年平均水平,連續七年保持較高增速。

  這“雙豐收”是怎麼來的?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總結道“概括地講,就是靠政策,靠科學,靠投入。”

  過去五年,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及農民的減免和補貼政策。2006年,中國全面取消農業稅,這項決策減輕了農民1300多億元人民幣的負擔。同時,又建立起對農民的補貼制度,補貼了1300多億元補貼給農民。為了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國家對受災地區及時出臺了東北大棚育秧、西南地膜覆蓋等補助政策,又對64個産糧大縣實施重點獎勵,新增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一直以來,靠天吃飯和抗風險能力差是中國傳統農業的最大弊端,而近年來,中國農業生産逐漸向機械化轉型,科技進步也成了糧食增産的重要支撐。2010年,中國共有50萬名科技人員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從病蟲害防治到節水灌溉,從防災減災到農業機械化操作,對提高糧食單産和總産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2010年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産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52%,這標誌著中國農業進入了機械生産階段。“‘十一五’期間(2006年到2010年),我們全國的農業機械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今年達到52%。我們現在講農業增産,糧食增産,哪些方面的貢獻呢?科技的貢獻率今年也能夠達到52%。標誌著我們千百年來的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農業生産耕種方式,進入了以機械為主的這麼一個生産階段。”

  中國糧食總産量達到歷史新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所面臨的通脹壓力。2010年,整個國家CPI指數達到3.3%,其中大約七成以上漲幅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農産品價格不斷上漲,特別是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糧食價格更是輪番創出了歷史新高。糧食大豐收的喜訊確保了糧價的穩定,也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場對供應不足和國際糧食市場持續走高的恐慌。

  與此同時,在糧價上漲的帶動下,去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人增加766元人民幣,扣除物價指數之後的實際增長率近11%。保證農民收入有所增長,同時又保證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增長有所控制,兩者之間似乎有一種難以平衡的兩難。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鄭風田教授表示,糧價上漲應被理解為“恢復性上漲”——“農民工進城打工工資漲了,土地漲了,原材料價格漲了,如果糧食價格不漲,農民的相對收入在下降。這樣是個雙刃劍。我覺得中國這次糧食漲價是在整個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情況下,很多價格都在漲,糧食價格也是自然地漲,不是説糧食價格狂漲別的沒漲,而是恢復性地上漲。”

  儘管糧食産量連年攀高,但是中國的農業生産也面臨著亟待破解的難題。2010年,中國西南部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多省區遭遇洪澇災害,田間地頭的中小水利設施建設遠遠無法跟上農業發展的節奏,自然災害為近年來水利發展的不足敲響了警鐘。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先生曾在媒體上表示:“2010年的春旱到發生的一些洪澇災害,大家已經都感覺到,我們國家的農業水利設施欠賬太多,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太弱。一旦你缺乏這樣的抗災能力,或者來的自然災害超過你抗災能力,那你一定會減産。老天爺不會年年照顧你,真來了災,你沒有這些設施,你就無能為力。”

  陳錫文的擔心並不多餘,2011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作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文件把水利設施建設放在了農業發展頭等大事的位置上,特別強調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提出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的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對此,中國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先生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佈會上表示: “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需要突出加強的水利薄弱環節有五個方面,一是農田水利建設,二是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三是解決西南等地區的工程性缺水問題,四是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建設,五是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這五個方面的薄弱環節都是緊緊和民生聯絡在一起的。”

  專家認為,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補貼將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而水利設施建設將有助於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民的傷害。

  而就在一號文件發佈之時,山東、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北方産糧區入冬以來的旱情有蔓延發展的趨勢。由於持續乾旱少雨,以及水利工程的蓄水不足,北方産糧區的旱情將極有可能影響到今年的夏糧産量。儘管中國糧食總産量已經實現了七年增産,但今年若要在高基數上繼續前行、在內外部發展環境的複雜變數中實現穩中求進,實非易事。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為繼續保持糧食增産的勢頭,將重點實施以下幾方面措施:“繼續增加‘三農’的投入,財政支出的重點要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為了調動種糧農民和主産區的積極性,強化農業的補貼和主産區的獎勵補助政策。強調要以水利為重點,加強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中國對農業發展的大力投入使得糧食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基於此,中國科學院的最新預測顯示,今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將比去年略有增加,在天氣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況下,糧食産量將比去年增加25億公斤以上,達到5.49億噸,中國有可能實現2004年以來的連續第八年糧食增産。

  雖然中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著城鄉差距亟待縮小、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困局。不過,對於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説,讓每個人都吃飽飯、糧食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記者 楊瓊 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