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0年農産品價格浪潮洶湧 漲價背後資本潛伏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7日 08: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照片)

  2010年,農産品漲價“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漲”字當之無愧地成為年度漢字。從蔬菜到糧食,從綠豆、大蒜到蘋果、土豆,從大豆、棉花到下游的食用油和紡織品,各種農副産品紛紛接過漲價的接力棒,上演了漲價的集體狂歡。特別是在國內外資本的追逐下,農産品價格越來越偏離了原有的運行軌跡。

  農産品價格會漲多久?在抗通脹的大環境下,價格飛漲觸發了政府的密集調控。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要大力改善農産品流通和市場調控,努力保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

  農産品漲價浪潮洶湧

  天氣災害、成本上升、遊資炒作、國際因素……究竟誰製造了餐桌上的瘋狂,答案已是眾説紛紜。什麼“張悟本的養生説推高了綠豆價格”,什麼“經銷企業開會串通漲價”,這樣有些吊詭的論調也流傳開來,似乎推高農産品價格大漲的“幽靈”無處不在。

  “現在很難買到蔬菜,而且都不是本地的,加上運輸成本,致使蔬菜價格很高。”3月份,家住雲南宣威的秦先生有些無奈地説。包括秦先生在內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想到,在2010年的農産品市場上,蔬菜價格會掀起軒然大波。

  從2009年底開始,蔬菜價格一路上漲,新年伊始的雨雪天氣再次“推波助瀾”。依往年的規律,蔬菜價格在春節過後將會出現明顯回落,但今年卻居高不下,並成為全年推高CPI的首要因素。

  與此同時,一場蔓延至全國十多個省區的大乾旱也牽動了市場的神經。自2009年入秋以來,這場乾旱便從西南地區開始肆虐,其中雲南省遭受了60年一遇的旱災,程度之重、範圍之大均為歷史罕見。

  由於廣西、雲南是我國的食糖主産區,産量佔全國的80%,白糖價格一路攀升。儘管國家不斷向市場投放儲備糖,但食糖減産已成定局,糖價難以走出“越拋越漲”的怪圈。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下半年大宗農産品的牛市中,糖價又會上演一波“糖高宗”的行情。白糖價格在10月份突破6000元/噸,創下了近20年來的新高,期貨市場的糖價最高超過7000元/噸。

  然而,真正掀起今年農産品漲價狂潮的,卻是大蒜、綠豆等幾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品種。“蒜你狠”、“豆你玩”一下子成為略帶戲謔色彩的漲價代名詞。每斤大蒜的零售價格最高漲到差不多10元,甚至貴過豬肉價格,連餐飲店裏的服務員都不願意多贈送幾瓣蒜給顧客。綠豆價格最高漲到10多元一斤,綠豆湯這樣的消暑飲品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奢侈品”。

  與小宗農産品相比,糧食價格從年初的大米、玉米漲價開始,呈現出一個品種接一個品種的輪番上漲局面。不過,糧食漲價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還得從夏糧“搶購潮”説起。

  2010年,夏糧減産0.3%,這看似微小的數字足以被市場放大。5月份,冬小麥主産省即將進入夏糧大面積收穫期,夏糧減産的預期已經引發了人們對於糧價大幅上漲的擔憂。進入7月份,夏糧收購開始火爆,益海嘉裏、路易達孚等一些外資企業,也相繼進入國內糧食收購環節。減産、惜售、搶購,多重復雜局面造成小麥市場價明顯高於托市收購價。

  9月份,棉花價格開始成為農産品漲價的“風向標”,國內棉花現貨、期貨、拋儲價格紛紛大幅上漲。代表國內棉價水平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328級)9月27日達到22032元/噸,刷新了10年來的最高紀錄。期貨市場上,鄭棉繼9月初突破18000元/噸後強勢上揚。60萬噸國儲棉從8月10日開始拋售,至9月25日,折328級棉花價格從18318元/噸上漲至24556元/噸,累計漲幅達到34%。

  漲價遠沒有結束。11月3日,鄭州棉花期貨近月合約價格突破3萬元大關。短短三個月時間,棉花價格連連刷新十年來的最高紀錄,最終完成了翻番的“壯舉”。

  “當前農産品價格,成本推漲是第一位的因素。”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巡視員隋鵬飛認為。以去冬今春蔬菜價格的上漲為例,災害性天氣對價格上漲的貢獻為50.8%,勞動力、運輸及經營成本增加的貢獻為31 .7%,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的貢獻為12 .7%,個別産品生産波動等其它因素的貢獻為4.8%。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在大部分農産品供求關係良好的情況下,2003年以來農産品價格輪番上漲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基本的原因還是成本推動,成本包括生産資料、勞動力、土地成本以及機會成本。

  記者在採訪中常常聽到,不管是農産品的生産者還是經銷者,都在抱怨由於成本的上升,並沒有真正分享到農産品漲價帶來的收益。

  “現在糧價穩定住了,但種糧成本還在上漲。”黑龍江種糧大戶單玉恒説,化肥、農藥的漲價預期又開始出現,磷肥價格相比今年春天上漲了10%至20%,尿素價格由去年1600元/噸上漲到1900元/噸。

  北京新發地市場,一位來自河北衡水的商戶説,油價在漲,工人的工資也在漲,去年每個人的月工資還只有1200元,今年就漲到了1500元。比起2008年來,現在從衡水每拉一趟六七噸的蔬菜,成本增加了200多元。

  “現在流通環節的成本增長太多,油價、人工費用和包裝費用都在上漲。”北京八里橋農産品批發市場總經理趙爾烈説。據了解,目前中國農産品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農業部産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認為,糧食生産成本已由物質成本為主,逐漸向由人工、土地、物質與服務費用等因素共同驅動轉變。2007年至2009年,水稻、小麥、玉米價格年均上漲7.1%,總生産成本年均提高11.7%,其中人工、土地、物質與服務費用年均分別增加11.3%、29.2%和15%。

  民族證券的分析也認為,包括柴油、化肥、農藥、農機等在內的投入品可以通過補貼來控制農業和農民的支付成本,但人力成本的上升很難用補貼的方式來解決。從2010年全國各省及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的變化可以看出,人員成本上升幅度很大,上漲金額從80元/月到220元/月不等,最高漲幅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