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0年農産品牛市襲來 漲價背後資本潛伏(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7日 0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0年,農産品漲價“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漲”字當之無愧地成為年度漢字。從蔬菜到糧食,從綠豆、大蒜到蘋果、土豆,從大豆、棉花到下游的食用油和紡織品,各種農副産品紛紛接過漲價的接力棒,上演了漲價的集體狂歡。特別是在國內外資本的追逐下,農産品價格越來越偏離了原有的運行軌跡。

  農産品價格會漲多久?在抗通脹的大環境下,價格飛漲觸發了政府的密集調控。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要大力改善農産品流通和市場調控,努力保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

  農産品漲價浪潮洶湧

  天氣災害、成本上升、遊資炒作、國際因素……究竟誰製造了餐桌上的瘋狂,答案已是眾説紛紜。什麼“張悟本的養生説推高了綠豆價格”,什麼“經銷企業開會串通漲價”,這樣有些吊詭的論調也流傳開來,似乎推高農産品價格大漲的“幽靈”無處不在。

  “現在很難買到蔬菜,而且都不是本地的,加上運輸成本,致使蔬菜價格很高。”3月份,家住雲南宣威的秦先生有些無奈地説。包括秦先生在內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想到,在2010年的農産品市場上,蔬菜價格會掀起軒然大波。

  從2009年底開始,蔬菜價格一路上漲,新年伊始的雨雪天氣再次“推波助瀾”。依往年的規律,蔬菜價格在春節過後將會出現明顯回落,但今年卻居高不下,並成為全年推高CPI的首要因素。

  與此同時,一場蔓延至全國十多個省區的大乾旱也牽動了市場的神經。自2009年入秋以來,這場乾旱便從西南地區開始肆虐,其中雲南省遭受了60年一遇的旱災,程度之重、範圍之大均為歷史罕見。

  由於廣西、雲南是我國的食糖主産區,産量佔全國的80%,白糖價格一路攀升。儘管國家不斷向市場投放儲備糖,但食糖減産已成定局,糖價難以走出“越拋越漲”的怪圈。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下半年大宗農産品的牛市中,糖價又會上演一波“糖高宗”的行情。白糖價格在10月份突破6000元/噸,創下了近20年來的新高,期貨市場的糖價最高超過7000元/噸。

  然而,真正掀起今年農産品漲價狂潮的,卻是大蒜、綠豆等幾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品種。“蒜你狠”、“豆你玩”一下子成為略帶戲謔色彩的漲價代名詞。每斤大蒜的零售價格最高漲到差不多10元,甚至貴過豬肉價格,連餐飲店裏的服務員都不願意多贈送幾瓣蒜給顧客。綠豆價格最高漲到10多元一斤,綠豆湯這樣的消暑飲品成為尋常百姓家的“奢侈品”。

  與小宗農産品相比,糧食價格從年初的大米、玉米漲價開始,呈現出一個品種接一個品種的輪番上漲局面。不過,糧食漲價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還得從夏糧“搶購潮”説起。

  2010年,夏糧減産0.3%,這看似微小的數字足以被市場放大。5月份,冬小麥主産省即將進入夏糧大面積收穫期,夏糧減産的預期已經引發了人們對於糧價大幅上漲的擔憂。進入7月份,夏糧收購開始火爆,益海嘉裏、路易達孚等一些外資企業,也相繼進入國內糧食收購環節。減産、惜售、搶購,多重復雜局面造成小麥市場價明顯高於托市收購價。

  9月份,棉花價格開始成為農産品漲價的“風向標”,國內棉花現貨、期貨、拋儲價格紛紛大幅上漲。代表國內棉價水平的國家棉花價格B指數(328級)9月27日達到22032元/噸,刷新了10年來的最高紀錄。期貨市場上,鄭棉繼9月初突破18000元/噸後強勢上揚。60萬噸國儲棉從8月10日開始拋售,至9月25日,折328級棉花價格從18318元/噸上漲至24556元/噸,累計漲幅達到34%。

  漲價遠沒有結束。11月3日,鄭州棉花期貨近月合約價格突破3萬元大關。短短三個月時間,棉花價格連連刷新十年來的最高紀錄,最終完成了翻番的“壯舉”。

  “當前農産品價格,成本推漲是第一位的因素。”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巡視員隋鵬飛認為。以去冬今春蔬菜價格的上漲為例,災害性天氣對價格上漲的貢獻為50.8%,勞動力、運輸及經營成本增加的貢獻為31 .7%,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的貢獻為12 .7%,個別産品生産波動等其它因素的貢獻為4.8%。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在大部分農産品供求關係良好的情況下,2003年以來農産品價格輪番上漲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基本的原因還是成本推動,成本包括生産資料、勞動力、土地成本以及機會成本。

  記者在採訪中常常聽到,不管是農産品的生産者還是經銷者,都在抱怨由於成本的上升,並沒有真正分享到農産品漲價帶來的收益。

  “現在糧價穩定住了,但種糧成本還在上漲。”黑龍江種糧大戶單玉恒説,化肥、農藥的漲價預期又開始出現,磷肥價格相比今年春天上漲了10%至20%,尿素價格由去年1600元/噸上漲到1900元/噸。

  北京新發地市場,一位來自河北衡水的商戶説,油價在漲,工人的工資也在漲,去年每個人的月工資還只有1200元,今年就漲到了1500元。比起2008年來,現在從衡水每拉一趟六七噸的蔬菜,成本增加了200多元。

  “現在流通環節的成本增長太多,油價、人工費用和包裝費用都在上漲。”北京八里橋農産品批發市場總經理趙爾烈説。據了解,目前中國農産品流通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農業部産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認為,糧食生産成本已由物質成本為主,逐漸向由人工、土地、物質與服務費用等因素共同驅動轉變。2007年至2009年,水稻、小麥、玉米價格年均上漲7.1%,總生産成本年均提高11.7%,其中人工、土地、物質與服務費用年均分別增加11.3%、29.2%和15%。

  民族證券的分析也認為,包括柴油、化肥、農藥、農機等在內的投入品可以通過補貼來控制農業和農民的支付成本,但人力成本的上升很難用補貼的方式來解決。從2010年全國各省及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的變化可以看出,人員成本上升幅度很大,上漲金額從80元/月到220元/月不等,最高漲幅超過40%。

  漲價背後資本潛伏

  雖然很難統計到底有多少“熱錢”流入了農産品市場,但從電子交易和期貨市場來看,熱錢推高農産品價格卻是有跡可尋。記者對農産品電子交易市場的調查發現,大量以前炒股票的人開始“炒蔬菜”,有的電子交易市場的主體不是從事農業生産經營企業,而是投機者,導致部分農産品價格劇烈波動。有期貨業內人士表示,9月份以來農産品以及一些掛牌交易的農産品期貨價格上漲明顯,與一段時間內流入市場的資金量比較大,導致市場過熱有較大關係。

  國家發改委在7月份曾分析稱,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如不發生突發事件和異常情況,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將在3%左右運行,10月份以後將有所回落。

  事實情況卻是,從下半年開始,C P I不斷刷新,9月為3.6%,10月為4.8%,11月更是達到了5.1%。人們不禁要問,究竟發生了什麼“突發事件和異常情況”?

  刨根問底,不難看到漲價背後潛伏著的資本力量。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與2004年和2007年物價上漲時相比,這次上漲不是因為供給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

  上半年,由於樓市嚴厲調控政策的出臺和股市低迷,人們猜測樓市和股市的資金會不會轉向農産品市場?下半年,全球流動性氾濫,特別是隨著美國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麼多的錢又去往何方?

  山東濟寧的一位大蒜投資者對記者説,據他了解到的情況,今年6月24日至29日的一週時間裏,就有6.8億元資金涌入大蒜之鄉金鄉,導致每斤大蒜的價格每天上漲8毛錢。

  在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一位來自山東金鄉的商戶5月份的時候告訴記者,金鄉囤蒜炒蒜的人有很多,有人去年賺了1000多萬元。他自己因為沒有那麼多資金和用於儲藏的冷庫,所以才沒有囤積大蒜。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日前撰文指出,綠豆、大蒜等小品種,除了産量的波動,正越來越成為遊資炒作的對象,致使它們越來越呈現出金融産品的屬性。

  棉價的暴漲也被認為與遊資的炒作不無關係。今年年初,新疆浙江商會估算至少有100億元的浙江民資撤離山西煤礦和國內房地産轉戰新疆棉花。下半年新疆棉花收穫季節,又有媒體報道稱,民間炒棉團攜大量資金涌入新疆棉花市場。

  李國祥説,由於看漲農産品價格,現在的資本紛紛進入農業領域進行炒作,這很容易引起價格波動的放大。過去每年農産品的價格上漲一般要到9月份才表現出來,現在很多農産品漲價都提前了,這與資本的炒作有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目前農産品資本化取向較為嚴重,改變了以往單純的消費屬性。這種資本化的取向直接導致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有強烈的杠桿效應,價格上漲一點就會馬上引起暴漲,從而帶來市場的恐慌,使原本供求平衡的市場變得嚴重不平衡了。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資本化時代裏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變異。

  由於特大乾旱導致小麥大幅減産,俄羅斯于8月5日宣佈穀物出口禁令。作為全球小麥出口大國,俄羅斯的禁令立即在國際市場“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球最重要的農産品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期價當日以漲停價報收,創下23個月以來的新高,並帶動玉米期價盤中一度觸及13個多月以來的高點。

  從小麥到玉米,再到大豆,全球農産品奏響了“大牛市進行曲”。聯合國糧農組織政府間穀物工作組秘書長12月17日表示,全球食品價格正面臨空前的長期上漲局面,年底時可能創歷史新高。

  法國興業銀行最新的分析認為,今年全球糧食不足問題需要兩個年度才可能穩定下來,農産品價格堅挺態勢可能持續到2012年。

  陳錫文説,隨著某些農産品進口量增加、自給率下降,國際市場價格對這些産品的國內市場價格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近兩三年的情況已經證明,國際市場大豆和油料漲價,國內的油脂也只能跟著漲價;大豆漲價,豆餅就漲價;豆餅漲價,飼料就漲價;飼料漲價,肉禽蛋奶也都得跟著漲價。

  今年以來,中國的糧食進口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並且十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中國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1至11月中國穀物及穀物粉進口量達到551萬噸,相比去年同期267萬噸的進口量,同比增長幅度達到106.3%。

  美國穀物理事會日前表示,2011年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可能從今年的150萬噸增至740萬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事實上,2006年之前,國內玉米還能少量出口,但之後玉米進口量不斷增多,到2009年進口70萬噸,出口10萬噸,成為玉米凈進口國。

  另外,在美國不斷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國際資本的涌動,也推高了國內大宗農産品的價格。李國祥指出,國際資本在賭中國農産品價格會大漲,因而進入中國農産品市場進行炒作。國際資本要影響中國農産品的價格有兩個途徑,一是直接進入中國炒作,二是在國際市場上炒作中國將要大量採購的農産品,把價格抬高。

  調控“組合拳”揮向農産品

  隨著“國十六條”和各地各部門調控政策的相繼出臺,農産品價格應聲而落。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第二大任務。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明年要運用多種調控手段,努力穩定農産品市場。“谷賤傷農,米貴傷民”,在農産品調控過程中,如何協調社會各群體的利益,如何保證農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則不是單單通過平抑價格所能解決的。

  大蒜、綠豆等農産品價格的異常波動從一開始便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務院5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對於少數不法經營者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導致局部市場供求失衡、價格異常波動的現象,指出要嚴厲打擊炒作農産品等違法違規行為。

  7月份,隨著通脹壓力進一步顯現,國家發改委聯合商務部、農業部等多個部委密集出臺多個農産品市場調控新政。僅7月28日一天,就有三個與農産品相關的政府文件發佈。

  糧食方面,有關部門加強了對秋糧收購的監管,多主體收購推高糧價的情況將得到控制。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11月9日表示,有關中央糧食企業要充分認識做好今年秋糧收購工作的重要意義,&&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確保秋糧收購工作平穩有序進行。因為涉嫌推高糧價,中儲糧公司的經營性業務被國務院叫停。

  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了發展生産、保障供應,完善法制、加強監管,增加補貼、安定民生等16條措施,被稱為“國十六條”。

  除了傳統的保障供應、增加補貼等措施,對資金的監管成為這一輪物價調控的重要內容。

  11月19日,銀監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金融部門切實加大農産品生産加工流通信貸資金支持,重點支持漲幅較大的産品和影響價格穩定的環節,嚴肅查處信貸資金被挪用於農産品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違規行為。

  證監會11月30日公佈了貫徹落實“國十六條”的通知,要求各期貨交易所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所有品種的交易保證金,同時適度提高期貨品種的漲跌停板幅度;大幅提高所有期貨品種的日內回轉交易成本,遏制短線頻繁交易。

  相關鏈結

  糧安則天下安

  12月22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將穩定發展糧食生産作為明年“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稱要確保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産,這彰顯了決策層對於糧食安全意義的深刻認識,對於指導明年糧食生産工作,意義重大。

  “糧安則天下安”,糧食生産安全關乎一個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乃至政治穩定與國家安全。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糧食生産供應趨緊、“糧食危機”陰霾不散的形勢下,各國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更是不遺餘力。

  以美國為例,儘管其各領域現代化水平冠居全球,仍採取包括農業補貼、價格支持及耕地保護等行之有效的舉措保障生産者利益,促進糧食生産,進而實現其對本國糧食安全的保障。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中國當局對於糧食安全向來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便曾説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被歷屆中央高層多次引述。中央一號文件連續7年專屬“三農”,持續加大對“三農”投入力度,僅在2010年一年,中央便對“三農”投入8283億元人民幣。

  須看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有其複雜性和艱巨性,在12月22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便歷數出諸如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農産品價格異常波動、特大乾旱、低溫寒潮、嚴重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等2010年威脅糧食安全的因素,這些不僅讓國人意識到成績的得之不易,更要居安思危,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威脅保持高度警惕,建立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産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這一要求立足於國情,從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保障糧食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部署。這將給2011年的糧食生産安全加上幾道“保險鎖”,對於農村地區抗災減災、抑制通脹預期、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