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公立醫院改革:警惕“看病危”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9日 0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經濟週刊》實習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近日,一則“北京市公立醫院護理費最高擬漲10倍”的消息,再次引發公眾對新醫改的熱議。

  據悉,北京市衛生局已向市政府提報護理服務價格調整方案,以三級醫院為例,現行一、二、三級護理的收費標準為9元/日、7元/日、5元/日,擬調整的標準為90元/日、70元/日、50元/日。

  “真不知中國的醫改怎麼改的,越改越貴,真悲哀。”“護士漲工資,理應由國家和醫院共同負擔,而不是轉嫁到病人身上。”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醫改不應該“越改越貴”,加重百姓的看病負擔。

  據業內人士介紹,2009年,北京市衛生局、財政局對北京市8家醫院進行了公立醫院醫療成本核算。現行護理費、治療費等標準過低,已成為公立醫院虧損的原因之一,導致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降低,護士配置不足,並最終導致護理服務質量差現象突出。

  為破解醫療服務項目惡性循環的“怪圈”,北京市衛生局遂提出調整護理服務價格。同時,北京市衛生局表示,此項費用將會儘量通過醫保的途徑解決,不增加患者負擔。

  “新醫改目前的問題在於,制度沒有理順、財政補貼沒有落實,600萬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骨科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表示,不能以犧牲醫院、醫護人員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得醫改的“成功”。否則這種“成功”是不可靠的,還會導致“看病危”的現象,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

  “護理費上調不到位,太微弱”

  《中國經濟週刊》:您對“護理費標準擬上調十倍”怎麼看?

  溫建民:這當然是個好消息。多年來,護士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公立醫院的正常運轉和服務水平。

  為什麼醫院裏護工越來越多?因為護士越來越少,一個護士要負責兩三個病房,她怎麼顧得過來?所以護士只負責吃藥、注射、手術安排、緊急病症的處理,無法再顧及病患的日常護理。病人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只有自己雇用護工。但護工一般都是由公司管理,他們的醫務知識和服務水平都參差不齊,甚至和保姆無異。例如,一個患有膽囊炎、低血壓和半身不遂的病人該怎麼照顧?他們不知道飲食禁忌、按摩手法和護理辦法,就很容易造成事故。

  《中國經濟週刊》:那您認為護理費用上調能解決護士不足的現狀嗎?

  溫建民:這是對護士所付出的勞動力的肯定,是一種安慰吧,但我認為力度不夠,不能達到擴充護士隊伍的效果。

  護士的勞動報酬還是很低,例如高級護理,她們一般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提供24小時看護,按照上調標準,一天護理費為90元,醫院再扣除一部分,到了她們的手裏,報酬也並不高了。所以,這個上調並不到位,它仍是較低的收費。這個上調太微弱、太片面了,離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還相差甚遠。護士只是醫務人員隊伍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一部分。還有很多醫生呢,這是個更龐大的隊伍。

  醫院編制不足才是重點。醫院不斷擴建,病患增多,而醫院的編制一直很少,連分配給醫生都不夠,所以護士基本上都是聘用制,沒有正式編制,她們不僅待遇低,工作還不穩定,因此,調整醫務人員編制,使其與病患人數相匹配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要調動所有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需要極大的決心和行動。我認為最近的公立醫院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很難達到好的“療效”,例如,被當作公立醫院“救生丸”的政府補貼就很可能淪為形式主義,公立醫院改革還是沒有找到“良方”。

  政府補貼很難到位

  《中國經濟週刊》:很多人都對政府補貼公立醫院寄予厚望,甚至認為這是能夠改善醫院經營狀況和醫務人員收入水平的舉措。您認為呢?

  溫建民:首先,決定醫務人員收入水平的是收入來源問題,先要明確到底是“以藥養醫”還是“以技養醫”?

  我認為“以技養醫”才是合理的。鼓勵醫生鑽研醫術,提高技術水平,形成以技術水平為劃分依據的收費層級標準,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我認為還可以增加藥事服務費,也就是提供藥品處方服務的固定收費,且必須與處方上的藥品金額無關,以此體現醫生的知識價值。這樣還可以避免醫生開“大處方”的問題。

  當然,收入來源的扭轉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那麼補貼能否到位就成了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

  《中國經濟週刊》:您認為政府補貼能夠到位嗎?

  溫建民:我認為補貼到位很難。

  “以藥養醫”機制形成的背景是,上世紀50年代國家為解決財政投入不足,用藥品加成的辦法補貼醫院。政府補貼會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醫療財政投入不足,歷史欠債太多。根據財政部公佈的數據來看,2003年-2007年,教育投入了2.43萬億元,而醫療衛生只有6311億元,相差近4倍;2008年,教育投入了9010.21億元,醫療投入了2757.04億元。醫療投入長期不足所形成的漏洞是巨大的,想要填平很難。

  其次,以北京為例,可以算一下政府財政全額補貼公立醫院需要多少錢。北京有60多家三級醫院,一個三級醫院就有幾億到十幾億元的流水,其中至少有40%為藥品收入,我們以平均10億元來計算,也就是4億元,乘以15%的藥品加成,一家三級醫院的藥品收入就有6000萬元。如果想保持現狀,光北京市補貼三級醫院最少就需要36億元,有那麼大的財力嗎?全國補貼公立醫院,又需要多麼龐大的數額啊!

  如果不能達到這個數,醫院收入就不足,但不能節省醫療開支吧,不能停止醫院建設吧,不能減少病患數量吧,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醫務人員的收入。所以我説,不能以犧牲醫院、醫護人員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得醫改的“成功”。這種“成功”是不可靠的。

  《中國經濟週刊》:這是您對未來的擔憂,還是對現狀的切身體會?

  溫建民: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最明顯的是在基層醫療機構上。在實行藥品銷售零差價以後,就有村醫反映沒法幹了。他們是用自己家的房子開診所為當地村民服務的,還需要趕車去很遠的地方買藥回來。藥品加成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個加成到了村醫的層面只有5%~10%。現在,這些收入都被叫停了,但是財政補貼不能及時、充分到位,村醫就不幹了,村民看病就不方便,去鄉鎮看病也增加了經濟負擔。底層醫療網很關鍵,突發性公共事件、自然災害、防疫、計劃生育、慢性病防治都要依賴這些“守護神”的努力。

  新醫改目前的問題在於,制度沒有理順、財政補貼沒有落實,600萬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尤其是公立醫院改革,它牽扯的範圍廣、難度大、涉水深,財政補貼不到位會容易出亂子,不能用行政命令解決問題。

  “看病危”:未來要“進口”好醫生

  《中國經濟週刊》:醫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會産生什麼後果?

  溫建民:會出現“看病危”的現象。“危”是指沒有好技術、沒有好醫生,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病患。

  我從事中醫研究很多年,最心痛的就是很多中醫珍寶被慢慢丟掉了。比如説,手腕骨折復位,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就可以完成治療,不僅價格便宜,還能減少患者的傷痛。但是,現在普遍用的方法是上萬元的手術,為什麼?中醫療法只收80元,不掙錢,誰還幹?

  外界以為醫生收入很高,其實,北京三甲醫院科室主任醫師月收入不足萬元者大有人在,醫改改不好就會有醫生轉行。醫學是經驗科學,需要多年從醫經歷的積累。我很擔心,以後我們國家需要“進口”好醫生了。我手下就有學生是很好的苗子,但是因為醫生收入不能償還他的助學貸款,保障基本生活,結果賣藥去了,這是很悲哀的。

  《中國經濟週刊》:那您對醫改有什麼建議?

  溫建民:第一、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度與財政要配套,不能取消了醫院的藥品收入,又不能及時充分的給予補貼,否則,醫院夾在其中就會出問題。

  第二、用商業保險補充醫療保險,也就是在病患與醫院之間出現第三方,平衡醫院和病患兩方的利益,遏制“醫鬧”現象。

  第三、恢復醫生自由職業者的本來面貌。我國是實行固定場所診療的,出了所屬醫院的診療都是違規的。國外則是擁有執照就可以全國或全省流動通行的,醫生可以自己開診所。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雙管齊下,以控制執照的方式控制醫務人員隊伍。既給予了醫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又保證了社會利益,讓醫生為國家有所貢獻。

  第四、醫院的管理人員應該是管理專家,而不是醫學專家。現在越好的醫生擔任的職務越多,大量的精力都被雜務牽制住了,科研工作很難有突破。

  第五、慈善機構和慈善家可以資助醫院,或者直接出資開設醫院,實行政府主導、慈善出資的公立醫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