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踐行“大扶貧”理念 走産業帶動之路 蓄勢勃發看黃南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優幹寧鎮一處新落成的“三江源”生態移民村。

  本報記者 王漢超攝

  也許是對孕育自己的這片土地太過眷戀,已流出青海的黃河,蜿蜒徘徊後,掉頭折返,再次扎進母親的懷抱,而後才依依東去。

  這裡,就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世界屋脊東部邊緣上那片黃河也割捨不下的土地。這裡峰巒峻拔雄渾,河谷壯闊溫潤,總能觸動靈魂,給人獨特的心靈體驗。然而,這裡也集納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另一面,山大溝深、環境脆弱、災害頻仍……拖累區域經濟的發展。

  艱苦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黃南人對生存發展機遇的敏銳,更鍛造出他們迎難而上的勁頭。攻堅戰、持久戰;新思路、新舉措……“十一五”期間,黃南廣大幹部群眾緊緊抓住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機遇,凝心聚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生態,擺開了與貧困落後作戰的浩大陣勢,舒展出蓄勢勃發的發展之美。

  窮則變

  探路:一方水土如何養好一方人

  種植業以馬鈴薯、小麥、青稞為主,畝産徘徊在100公斤上下,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外出靠狹窄的山路,飲水困難,有的人家需要一個勞力整天專門到山溝底馱水……

  雖然對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群眾生活困難早有耳聞,但踏入同仁縣黃乃亥鄉熱沙村、年都乎鄉直尕日村、尖扎縣坎布拉鎮德洪村等村寨的時候,真真切切的貧困狀態還是刺痛了我們的心。

  這是一組令人心酸的數據:全州4個縣,國家與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各佔兩個;貧困村佔全州建制村總數的70.7%;去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633元……

  “某種意義上,黃南集中了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高原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所有發展特點和困難,貧窮落後是黃南最大的州情。”黃南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李選生説,在這裡,發展就是扶貧,扶貧就是發展。

  隨著扶貧開發的持續推進,黃南州貧困發生率由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9年的21.79%。但按青海省2009年新的扶貧標準,全州貧困人口尚有9.02萬人,約佔農牧民總數的46%。

  一方水土咋就養不好一方人?老天對黃南其實也不薄。單論資源,南有高原草場,北有河谷良田,從畜種到作物,從能源到礦藏,可謂豐富多樣。

  “貧窮,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看‘貧’字,下面多少資源都不夠‘分’;看‘窮’字,使多少‘力’都填不滿無底洞。”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若見説,被戲稱為“黃果樹”的黃南、果洛、玉樹地區,窮就“窮”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社會形態特殊,一般發展帶不動,常規政策難奏效——

  以前,每戶發一兩頭牛羊就能扶貧,解得了群眾燃眉之急,但是現在,“造血”重於“輸血”成為共識,對於黃南,脫貧的“後勁”到哪找?

  以前,牧民增收靠多養牲畜,不去管草場的承載能力,但是現在面對脆弱的高原生態,這樣下去將付出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要發展,環境的瓶頸怎麼辦?

  以前,扶貧主要是給錢給物,現在更重視提升人的素質,但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觀念落後,信息閉塞,想致富,技能素質的問題咋解決?

  新階段的扶貧之路,期待轉變。

  “創新扶貧開發思路,轉變扶貧開發方式,我們的答案是踐行‘大扶貧’理念,走産業化扶貧之路。”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羅松達哇説,要變扶貧開發資金“撒芝麻鹽”為配套集中使用,變單村獨戶、分散單一實施扶貧開發項目為統籌規劃、連片開發,變等靠式扶持為啟動內力脫貧。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優幹寧鎮多特村、秀甲村,寧木特鄉作毛村等3個村,集中使用整村推進項目資金在縣城修建、購買商鋪,修建汽修廠,由各自村委會統一組織經營,年底給貧困戶分紅。今年,僅多特村租金收入近26萬元,每家貧困戶可得分紅1500多元。

  黃南扶貧方式轉變,恰恰抓準了産業扶貧這個切入點。全州組織實施了141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項目,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建築業等各個領域,基礎設施和公益建設也隨之跟進,扶持貧困群眾19160戶,105784人。

  變則通

  前行:潛力從沉睡中醒來

  20多公里的隆務峽,谷幽水湍。行進在這個通往州府同仁縣隆務鎮的咽喉要道,峽谷石壁上一幅幅充滿濃郁藏族文化氣息的壁畫、彩繪不時躍入眼簾。

  黃南是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最集中、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已列入州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就達12大類75項。其中,在同仁縣隆務河一帶有著悠久傳統的唐卡、堆繡與泥塑等“熱貢藝術”,去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文化産業發展要件與原來的工業基礎關係不大,一些貧困落後地區發展文化産業的綜合效應可能比發展傳統産業更具有‘區位優勢’和‘稟賦優勢’。”憑高遠眺的黃南人敏銳地把握住了文化旅遊這個當地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産業。

  “最好的一幅賣到15萬元,銷路不愁,還沒畫就已預訂出去了。”隆務鎮吾屯上莊的桑吉本今年29歲,10歲起就開始學繪唐卡。隨著唐卡的産業化開發,他和哥哥每年能畫出三四幅唐卡,純收入超過30萬元。

  如今隆務河兩岸的多個村寨,幾乎是“人人作畫,家家從藝”,一幅幅色彩艷麗、工筆細膩的唐卡作品從農家庭院走向世界。一邊是甦醒的文化活力,一邊是西部大開發的潮流帶動,合力之下,黃南涌現出熱貢文化企業19家,從事熱貢文化産業人員增至近萬人,2009年收入達到9800余萬元。

  日前,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黃南全面啟動建設。州長多傑才讓説,這是文化部批准的全國第三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著力推進熱貢文化生態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力爭使黃南在文化産業引領農牧民脫貧致富和實現跨越式發展方面走在四省藏區前列。

  面對高原脆弱的生態,正視發展與環境的矛盾,黃南人脫貧致富的急迫並沒有影響其對科學發展底線的堅守。為了這一方凈土,金礦項目擱置了,利稅大戶停産了。但黃南人也不想“守著美麗受窮”,反而發掘出環境保護的“紅利”。

  地處“世界無公害超凈區”,河南縣的高原草場一馬平川,被譽為“天堂草原”。但這裡人、畜、草矛盾突出,生態與增收面臨兩難選擇。

  “要用4隻甚至3隻羊,賣出原來5隻羊的收入”,曾任河南縣委書記的黃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長蔡風祥説,2004年河南縣轉變發展思路,決定發展有機畜牧業實現減畜增收,“這個發展戰略是全縣人大代表舉手通過的”。

  如今,河南縣取得了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基地、生産、貿易”三項認證證書,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産基地,還經環保部批准成為國家第三批有機食品生産基地。當年每斤1.5元都不好賣的牦牛奶,現在收購價就到了4元。而對有機牛羊,平均每只羊牧民多賣20多元,每頭牛則多賣100余元。

  初戰告捷,堅定了黃南州推動有機生態農牧業的信心。他們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開始在四縣牧區建立有機生態畜牧業基地。同時,從果品、蔬菜示範基地著手,逐步推行無公害、綠色農産品生産規範,發展有機農業。

  通則久

  清障:路暢方能行遠

  當被問到“扶貧開發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副局長若見沒有説環境惡劣,也沒有説資金短缺,甚至沒有説底子薄弱,而是毫不猶豫地蹦出“思想觀念”4個字。

  在尖扎縣坎布拉鎮直崗拉卡村,清澈的黃河岸邊,是村民們開辦的“藏家樂”。回想起4年前的開辦過程,村支書尖措不無感慨:“政府做了我6次工作,還帶著我們去貴德縣考察,我們第一批6家經營戶才開始起步。沒想到當年純收入就有7000元,去年接近6萬元。現在村民積極性越來越高了,已有37戶經營‘藏家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扶貧開發難免後勁乏力、行之不遠。黃南州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千方百計為走出貧困清掃路障。

  唐卡藝術從寺院走向市場,最讓一些老藝人擔心的就是繪製質量。據桑吉本介紹,在隆務鎮吾屯上莊,真正好的作品每年也就20幅左右。急功近利出不了精品。為了制止以新充舊、顏料作假、粗製濫造等現象,同仁縣建立了熱貢藝術職業技能鑒定站,成立了熱貢藝術鑒定中心,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佈了熱貢唐卡製作地方標準。

  為弘揚熱貢藝術並規範其發展,政府一直鼓勵熱貢藝術家廣帶學徒,並在中小學開設熱貢藝術課,扶持熱貢藝術職業技術教育。黃南州扶貧開發局局長鬧日介紹説:“過去以師徒傳授為主,很多技藝秘不外傳,不許婦女繪製唐卡。現在不僅破除了舊俗,一些資深畫師還到學校義務講學,收養孤兒無償傳授。”

  有機畜牧業運轉,更得處處執行嚴格的標準。河南縣有機畜牧業辦公室把有機養殖技術規程和有機畜牧業生産管理體系彙編成了厚厚的兩本書,向散佈在草原的每個牧民普及。這項工作持續了兩年,預計年底前完成。同時,建立養殖、加工、流通可追溯機制,使每只羊都有了自己的檔案,戴上了二維識別碼耳標,今後通過電腦網絡,能夠從餐桌、超市一環一環追溯到牧場。

  為了休養恢復“三江源”的生態環境,“生態移民”搬出來了;為了解決生存條件惡劣村落的貧困,“易地扶貧”實施了。下一步如何發展,讓他們“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除了資金和産業的帶動,最重要的就是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在黃南,這方面的培訓多種多樣:外出務工人員有就業知識、法律法規等素質培訓;農牧民有唐卡繪畫、藏服裁剪、民族歌舞以及畜疫防治、暖棚養殖、豐産栽培等培訓。

  政府主導之外,社會力量的參與更不容忽視。河南縣的尕布藏傳統藏醫職業技術學校,由縣藏醫院原副院長才布扎個人投資興辦。在藏藥課上,來自托葉瑪鄉的公保加告訴記者:“這裡的藏蒙醫藥課,在四川、甘肅、西藏都很有名,我就是慕名來的。”據介紹,在這裡學成的藏醫,拿到10萬元的年收入不成問題。

  路暢方能行遠,組合拳連環出擊:2009年,新組建的政府組成部門——黃南州扶貧開發局掛牌了,機構職能更充實了;“戶幫戶、一扶一”多元幫扶格局鋪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試點展開了……

  “黃南經濟發展滯後,表面看是經濟總量小,發展基礎薄弱,實際上根本問題在於發展方式的落後。”李選生説,“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線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黃南將把轉方式的主攻方向放在發展文化旅遊業、生態農牧業和推進城鎮化上,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低碳經濟之路。

  所有見過混濁黃河水的人,看到青海境內清澈溫婉的黃河水,都會有一種難以釋懷的感動與親近她的衝動。如今在這片獨具魅力的大地上,更多的轉變正在進行,更多的攻堅正在發力。我們由衷地祝福黃南:“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