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結構調整 發力攻堅(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2日 06: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這一定位和航標,給新起點上的中國經濟華麗轉身賦予了深遠內涵,也吹響了“十二五”結構調整攻堅戰的嘹亮號角。

  結構調整道遠任重

  ●擴內需促消費、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淘汰落後和過剩産能等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都緊扣著結構調整的主線

  結構調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艱難命題,不免要帶來短期增長的“陣痛”;結構調整又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戰略抉擇,它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

  回首過往,結構調整的成績單令人欣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經濟結構也不斷優化。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儘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罕見重大自然災害輪番襲來,“保增長”壓力前所未有,神州大地奮力調結構的步伐卻一刻也沒有停歇。

  數字清晰反映出“十一五”經濟結構之變: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首;200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三次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當年中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為43.4%。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宏大戰略向縱深推進,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3年高於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均衡性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社科院工經所副所長李平看來,近年的結構調整出現了一些深層次嬗變。他認為,“十一五”期間,市場機制引導結構調整升級的力量有所增強,技術進步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作用漸顯,産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向勢不可擋,而以信息産業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促動力日益提升。

  擴內需促消費、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淘汰落後和過剩産能……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都緊扣著結構調整的主線。

  瞻望未來,結構調整之路依然道遠任重。

  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長期累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漸顯現。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內需不足,消費不旺,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了經濟的穩定性。從産業結構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制約了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

  李平分析,國內工業結構已出現了顯著的重化工業化趨勢,但推進方式具有明顯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點,資源消耗高、環境破壞大。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不僅降低了增長的可持續性,還造成了發展與環境的嚴重衝突。此外,城鎮化發展、中西部發展滯後等,都是亟待破解的結構性問題。

  內需引擎開足馬力

  ●未來5年,應當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把擴大投資和增就業、惠民生有機交融,創造更多最終需求,以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緣於世界經濟大變革的不可逆潮流,更緣于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的內在要求。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呈現了一些新趨勢,對中國出口導向型産業的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但同時也成為中國發力加快結構調整的重要契機。外需易受許多不可預料和突發因素的影響,通過挖掘內需的巨大潛力,破解制約擴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未來的經濟發展就能更加主動,更加穩定。

  擴大內需,重點在於消費需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需實施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就業創業機會,為居民開闢更多收入之“源”;需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鄉中低居民收入,讓百姓消費更有底氣;需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消費預期。此外,還應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李平認為,中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將為進一步擴大內需創造有利條件。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後,居民消費將進入加速升級的黃金階段。目前,中國人均GDP已超過3500美元,消費潛能處於快速釋放期。近年來,住房、汽車、數碼産品、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不斷引發新的消費風潮。儘管以消費為主導的格局尚未形成,但伴隨國民經濟增長和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以及社保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將越來越強。

  投資的主題詞則是“優化”。張漢亞説,進入“十二五”,需要大量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將趨於完備,因此,儘管投資的絕對數量不會降低,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會相對下降。“十二五”時期的投資將更多地體現在結構優化上。這既包括投資的産業結構調整,為解決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需加大對“三農”、自主創新和先進製造業、服務業的投資;也包括投資的地區結構調整,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注入的投資量相對較多,以改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在內需構成中,投資與消費並非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密切相關,二者完全可以良性循環。因此,未來5年,應當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把擴大投資和增就業、惠民生有機交融,創造更多最終需求,以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撐起現代産業體系

  ●發展結構均衡、組織合理、佈局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未來中國經濟的一條發展路徑

  一個國家的現代産業體系,最能體現核心競爭力,是撐起整個經濟肌體的“筋骨”。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局,順應技術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産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均衡、組織合理、佈局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未來中國經濟的一條發展路徑。

  李平認為,今後,市場需求將成為越來越稀缺的資源,産業發展最終要接受市場檢驗,因此,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應當緊緊盯住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需求,力爭使供給結構能及時契合需求的變化。當前,全球消費市場正在向節能、環保、低碳和智慧化等方向發展,新技術、新創意刺激著新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主動應變,才能贏得廣闊市場空間。

  補足産業結構中的“短板”,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在長長的國際分工鏈條中,中國仍處於收益較低的加工裝配中心的位次,技術裝備和重要零部件的生産能力還比較弱,大量關鍵技術依賴外部支持。大力發展這些“短板”行業和産品,當是産業結構升級的重頭戲。

  戰略性新興産業在發展初期,離不開外部條件的有力支撐。制定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完善對其有利的稅收政策,加大政府採購對新興産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金融機構對新興産業的傾斜……多管齊下,將弱嫩的“幼苗”儘快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支柱。

  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也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張漢亞預計,“十二五”期間,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增強。生活質量高了,對三産的發展會産生更多需求,其中,提高生産效率的生産性服務業和滿足人們精神消費的文化創意産業將獲得快速騰躍。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和東部地區,完全有條件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産業結構,其他地區的服務業發展也有很大餘地。

  專家指出,在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中,應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引導企業主動調結構、促升級,讓競爭壓力成為助推産業升級的持續動力,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有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産業。政府的職責,則是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的調節功能充分發揮作用,並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