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多渠道夯實社會發展基石 促進"十二五"目標實現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專題: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想方針貫穿始終,就一定會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既定目標。

  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國際國內環境深刻變化以及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形勢下召開的。會議主題突出,重點明確,困難分析透徹,措施要求到位,對今年以及今後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戰略目標。

  五中全會提出了“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社會建設領域的一系列具有針對性、指導性、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應該看到,這些論述深刻地闡明了今後一個時期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工作重點。那麼如何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促進“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促使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可從五個主要方面著手:

  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這段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改革發展與經濟發展、人才強國、科技創新、小康社會等奮鬥目標的關係。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十分密切,教育既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增強經濟發展推動力的基礎。

  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使得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已越來越體現為知識積累、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素質方面的差距,尤其是普通勞動者與掌握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之間的差距。

  同時,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的歷史時期,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些都凸顯出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反映出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

  因此,無論從國際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趨勢看,還是從我國長期以來勞動者素質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應加快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方面的轉變,加快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而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正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勞動者的關鍵途徑,也是促進經濟增長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進入國際經濟技術高端領域,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競爭力的重要時期,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實施的關鍵階段。應緊緊抓住“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歷史機遇,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的優先發展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戰略方針,按照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不動搖,實施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人才環境優先優化的總體戰略,搶佔人才發展先機。

  加快改變不適應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發展模式,要通過促進教育公平、縮小教育差距、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不斷優化教育結構、改善辦學條件等舉措,切實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尤其要繼續全面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重點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使我們的後代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專長的高素質勞動者;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強勢特色學科,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教育切實能與生産科研緊密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聯動、與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息息相關。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促進就業結構與産業結構升級相適應

  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黨中央之所以反復強調擴大就業,其原因是就業狀況與經濟發展關聯度很高,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也是檢驗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晴雨錶。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會直接導致就業走勢的改變,就業規模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也會促進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就業結構與産業結構同步調整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標誌。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産業結構調整、升級、重組和轉移進程明顯加快,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的人力資源無論是質量、數量還是成本、市場潛力都是最有條件大規模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國家。同時,中國正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最高,被撫養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數提高最快,鄉村向城鎮轉移人口最多,就業結構調整潛力最大的有利時期。這一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不僅是世界經濟發展亟待渴求的生産要素,也是我國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尤其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就業走勢將會更多地從農業向製造業轉移,再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移。

  因此,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國內外産業結構變化,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就業機制、強化就業服務、規範就業市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尤其要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充分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加大對高等院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以及零就業家庭、殘疾人、低保對象、破産企業失業職工等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加快建立服務、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農村勞動力輸出工作機制,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通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企業職工在崗培訓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大力培養適應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的技能型勞動者。

  縱觀之,應通過加快由經濟優先向就業優先的戰略轉變,通過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加快實現就業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就業在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積極作用,使就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真正擴大消費需求的原動力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黨中央多次在重要會議中提出並反復強調的重要方針。

  在“十二五”期間,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世界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轉型期,即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的衝擊程度,要求加快改變長期以來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貿易拉動的局面,要求大力調整內需與外需的比例,要求通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帶動經濟增長。而居民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居民消費能力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居民消費能力則主要取決於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措施不到位,使得目前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社保狀況,還不具備強有力的消費能力,也難以有效支撐消費需求的可持續增長。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是維繫居民基本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基礎,更是經濟發展方式由投資需求向消費需求轉變的主要推手。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保持健康增長的主要動力仍是基於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應按照五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這一有利時機,在經濟發展方式由投資需求向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轉變過程中,將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

  一方面,通過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所有制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加快提升整體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增收幅度,不斷培育和壯大消費群體,有效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加快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範圍、提高社會保障標準等一系列增強社會保障力度的措施,尤其是通過消除城鄉居民在養老、醫療、住房、低保等方面的後顧之憂,以增強居民消費意願,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居民即期消費。

  綜觀之,要使社會保障的完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真正能成為擴大消費需求的原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的“強推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調節閥”、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全網”、構建社會和諧的“穩定器”。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是黨中央對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維護國家穩定、保障人民安康、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階段。從世界格局變化看,隨著我國逐步發展和強大,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較量更加激烈,國際敵對勢力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千方百計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和干擾戰略,妄圖破壞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

  從國內形勢變化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快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時期,社會結構的變革、體制機制的改革、社會轉型的推進、利益格局的調整、階層關係的變動等都進入了攻堅階段,也使得地區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拉大、衝突事件頻發、思想觀念轉變等各種因素變化急劇加速,這些深層次矛盾的浮現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多,使得社會管理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抓住有利時機解決這些難題,不僅有利於我國社會管理的完善與創新,也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應充分把握和利用有利時機,按照五中全會的精神,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在社會管理領域的具體表現,充分認識社會管理所面臨形勢的嚴峻性、複雜性和挑戰性,深刻理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

  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格局,逐步構建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權責一致、監督有力的社會管理機制。

  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認真解決好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以及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創新的科學化、法制化、規範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水平。

  切實履行好調節社會關係、協調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危機的社會管理職能,履行好管理社會組織、規範社會行為、防範社會風險、穩定社會秩序的社會管理職能,履行好保護公民權利、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福祉的社會管理職能,履行好維護國家穩定、推動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康、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管理職能。

  努力實現管理創新力度、經濟發展速度、社會公平程度、公民認可角度的高度統一,實現社會良性運轉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長期性,實現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美好局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標準、新期待,保障黨和國家事業更好發展。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對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所作出的全面系統的表述。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根據本國國情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所制定的以政府投資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宗旨,以保障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權益及全體公民共同受益為原則,為公民提供快捷、方便、價廉或免費的公共産品與服務的綜合性政策的總和。是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廣大公民共同參與,並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優化、整合和分配過程中,所共同制定並遵循的政策框架和行為規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所有文明國家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標,更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涉及到我國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會各界最現實、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更是黨中央高度重視並要求加快推進的重要工作。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安全的食品、舒適的住房、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晚年等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期待也越來越強烈。為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黨中央多次提出了要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務業,尤其要增加針對老年人、青少年、貧困階層、殘疾人等特定人群的公益性社會服務項目。

  根據五中全會精神,今後各級政府應切實履行好面向民生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作為基本任務完成好。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等社會事業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社會産品用於基本公共服務,創新基本公共服務方式。加大對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慈善救助機構等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工作。積極開發並拓寬面向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優化公共服務尤其是公益性服務結構,增強公共服務的社會功能,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服務的社會效益。加快構建和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我國應重點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醫療服務、法律服務、養老服務、網絡服務、公共交通、通訊傳媒、供水供電供氣、體育健身、休閒娛樂、健康保健、度假旅遊、環境保護、圖書閱覽、信息諮詢等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務領域。切實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作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新的增長點和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