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解讀十二五城鎮化: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是關鍵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4日 10: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傳遞出什麼惠農信號?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韓俊和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強農政策力度不減

  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也為新時期的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間,儘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會降至10%以下,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強農力度不能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説,農業是13億人吃飯的基本保障,為農民提供近一半的收入來源,因此,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

  “十一五”以來,中央加大統籌城鄉力度,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開局的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持續了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隨後的一項項惠農政策“真金白銀”, 多予少取放活,使農業農村經濟頂住重重困難,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最大亮點。2009年,我國糧食總産達到10616億斤,特別是2007年以來,連續3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這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邁上了萬億斤新臺階。

  “要清醒認識到,農業基礎還不牢固,今年頻發的自然災害,使這一問題更加凸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産規模化、産業化水平偏低,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業基礎最需要加強。

  據悉,“十二五”期間,要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穩定發展,耕地面積必須穩定在18億畝以上。韓俊認為,目前我國糧食生産的緊平衡仍非常脆弱,一旦忽視糧食生産,産量馬上就有可能出現滑坡。

  李國祥説,解決好“三農”問題,不能就農業論農業,關鍵是要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是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貫穿到底,推動各種要素向農村流動,建立完善新時期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從政策部署講,建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生産面積。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糧食抗災能力。完善糧食補貼和價格支持政策,保證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

  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韓俊説,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是農村政策的重要底線。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防止政府直接用行政手段推動土地規模經營,二是防止隨意改變農村土地産權關係。

  我國正面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機遇期,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來”?

  韓俊分析,這些年中央提出“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這也意味著今後“三農”將繼續成為中央財政投入重點,反哺力度還將加大,農民的實惠還將增加,惠農強農政策不斷制度化、規範化,逐步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另外,要積極開拓農業農村發展資金的籌集渠道,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農村金融體系,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

  關鍵詞:農民增收

  “蛋糕”做大,更要分好

  “十二五”規劃追求“民富”,“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十二五”主要目標之一,意味著國家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將提升到更重要的戰略高度。

  “所謂發展,不是簡單地看GDP,更要看重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包容性增長,尋求的就是社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讓更多的人分享發展的成果。”韓俊説。

  “十一五”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後跨上4000元、5000元臺階,2009年達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長最快時期之一。但不容忽視,目前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韓俊分析,“十二五”期間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不小:

  首先,我國尚有近1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主要以40歲以上的農民為主,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轉移就業難度大。

  其次,農業物質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比較效益偏低矛盾仍很突出。農産品價格總體偏低,各項補貼的增加還不能抵消成本上漲造成的影響。這給農業的家庭經營收入增長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最後,農民增收的渠道還不寬,財産性收入有限、轉移性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仍很低。

  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李國祥説,根據《建議》,要使農民收入普遍快速增加,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今後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將更多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額,不斷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更快增長;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糧農和其他弱勢群體農民的轉移性收入;通過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建設,擴大農民財産性收入來源。只有這樣,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才能遏制。

  韓俊説,2005—2009年,農民增加的收入46.7%來自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從根本上來講還是靠促進農民轉移就業,一是合理穩定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二是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建立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三是促進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向中西部轉移,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機會。

  “十二五”期間,調節收入分配比重,要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於GDP增速,勞動者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産率提高的速度保持協調。“民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在未來五年,農民增收的瓶頸將逐步打破,農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