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 中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續進發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9日 05: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中國共産黨十七屆五中全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10月18日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次全會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站在兩個五年規劃時空交替點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要點】

  【發展主題】科學發展:“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題

    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方向。

  【發展主線】 “五個堅持”: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全會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這樣的新要求。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全會用“五個堅持”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明確部署。“五個堅持,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定了明確的路徑。”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指出。

    圍繞“五個堅持”,全會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

    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主要目標】勾畫“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會對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明確定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過去五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全會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明確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會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一五”期間,無論是經歷經濟的“寒暑”,還是直面災難的衝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的五年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開50多次會議,其中許多議題涉及經濟、民生問題。

    全會對中國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

    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重視消費】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讓很多專家眼前一亮。

    “這與以往強調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有新的變化,更加強調了消費的重要性。”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關建中博士説,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不惜一切代價”投入資源能源,片面地強調增長,大量依賴廉價勞動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認為,實現這些目標要求,我們不能簡單複製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既有路徑和模式,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展望“十二五”,中國經濟總量將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而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機遇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支柱産業】文化産業有望躍升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

    面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凸顯的戰略地位,全會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為此,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文化産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數字清晰記錄了幾年來文化産業發展的足跡: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産業年均增長速度達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個百分點,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

    文化産業的快速增長,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市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超過5%。

  【推進改革】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全會指出,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全會提出的“一攬子”改革方案,讓人們對中國深入推進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會公報指出,要“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這是一個相當積極和值得期待的信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談及公報中提出的“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時説,未來五年,中國將通過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行政、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來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體制,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全會提出“一攬子”改革方案,預示著在未來幾年,中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將得到協調全面推進。

  【防災減災】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

    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嚴重洪澇災害……回首“十一五”,一連串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面臨的災害風險增高,災害損失加重,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説。

  【反腐倡廉】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

    “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全會認為,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

    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到創先爭優活動在全黨範圍內開展,從加大反腐敗力度到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産黨人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不斷增強。五年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的一次次艱難困境之中,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黨所始終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聯絡。

    為此,全會要求,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

    全會提出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等一條條要求,就是要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全會強調,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

    歷史的畫卷恢弘壯美,前行的藍圖催人奮進。我們堅信,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一定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社論】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貫徹全會精神 把握科學發展主題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詳細>>

     人民日報社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全會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明確提出了“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奮鬥目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三個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詳細>>

【解讀】

     媒體解讀“十二五”增長:“向發展”轉變不簡單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從“增長”方式轉變到“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僅是字面的改變。他指出,原來所説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要是指通過生産要素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則至少擴大至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和生産要素結構3個方面。詳細>>  

     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詳細>>

 【熱議】

     國際社會熱議五中全會 關注十二五規劃解決“社會公正”問題

    法國媒體報道指出,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理念下,中國經濟飛躍發展。此次舉行十七屆五中全會的特別意義在於擬定下一個五年規劃,這為調整經濟結構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解決“社會公正”問題提供了保證。詳細>>

     網友熱議“十二五”:期待從“國富”到“民富”

    網友[最強90後]認為,要堅持科學發展,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網友[IP:61.160.226.★]認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人民的期待,讓全體公民分享發展的成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進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