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八大城市群競奪“第四極”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8日 07: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培育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之後的第四個增長極,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十二五”規劃討論期間,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確立培育新的增長極、形成新的城市群,可能成為“十二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題。

  事實上,繼中國經濟增長前三極——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特大城市群浮出水面後,在以中西部城市為主的八個大城市群中,誰將率先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第四極”破題

  《中國發展報告2010》確立了今後重點發展的8個大城市群:哈長(黑龍江哈大齊和吉林的長吉)、閩東南、江淮、中原、長江中游(長株潭、武漢城市圈、昌九)、關中平原、成渝和北部灣。此外,明確了環渤海(京津冀、遼中南和膠東半島)、長三角、珠三角等3個特大城市群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三極。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認為,中國希望培育一個新的城市群為經濟增長“第四極”的動機已十分明顯。

  西部學者認為,“十二五”期間,若以西安、重慶、成都三大城市群為主體,構建“西三角經濟區”,將強力推進西部大開發,並有可能形成我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

  廈門臺商協會會長曾欽照則表示,海西經濟區與前三極的差距主要歸結于尚無完善的交通設施,而隨著“三縱六橫九環”海峽鐵路網的建設,該經濟區有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相比之下,中部地區對‘第四極’的需求更為迫切,也是最早提出聯手打造經濟圈的地區。”彭智敏表示。

  早在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跨越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贛)和河南(豫)四省,由武漢城市群、湘東北城市群和贛北城市群構成的經濟圈——武漢經濟協作區成立,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該組織的目標便是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之後第四個經濟快速增長的地區。

  不過,快人一步並未贏得先機。2004年,個別省區提出“6+1”戰略,中部各地開始糾結于“龍頭之爭”,錯過了邁進“第四極”的一次歷史性機遇。

  “中三角”挑戰“西三角”

  本報記者日前從湖北、湖南、江西有關部門獲悉,為對接“中部崛起”國家戰略,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又稱“中三角”)構想逐漸成形,三地聯手為拿下“第四極”作最後衝刺。

  此前,“西三角(重慶-成都-西安)經濟區成為“第四極”的呼聲較高,此外海西經濟區、中原城市群也有意接下東部沿海城市的“接力棒”。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教授葉青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江中游地區要在下一輪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走聯合發展的道路,通過分工協作,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帶。

  本月16日,湖北省提出“智慧崛起”發展新模式,除強調創新與低碳之外,另一核心就是不再推崇“九頭鳥文化”、“碼頭文化”,向“荊楚文化”回歸,實現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在文化體系上的認識統一。

  然而,面對“中三角”的挑戰,葉青認為,“中三角”與“西三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者經濟發展水平與産業結構特點。整體來看,“中三角”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區位優勢,乃至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産業轉移的能力,以及科教資源與交通條件,都明顯優於“西三角”。但是,客觀來説,“中部崛起”戰略的整體功效不大,基本上還是各自為政,地區協作仍有深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