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嫦娥二號探月分辨率比嫦娥一號提高數倍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30日 0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嫦娥二號衛星探月之旅

  9月29日,西昌衛星發射場消防隊在進行演練。“嫦娥二號”衛星吊裝完畢,測試正常,等待發射。秦憲安 攝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與她的“姐姐”嫦娥一號相比,共有以下改進和不同。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距離月球更近,攜帶相機手掌大小,只有三四百克重,獲取三維影像分辨率更高。另外,紫外敏感器增加拍圖與傳圖功能,能覆蓋月面80%以上區域。

  1 技術驗證 備選著陸區成像試驗

  嫦娥二號飛行期間,將開展6大技術驗證:一是配合運載火箭,驗證地月轉移軌道直接發射技術;二是搭載輕小型化X頻段深空應答機,配合我國新建的X頻段地面測控站,試驗X頻段測控技術;三是驗證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四是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五是試驗遙測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技術,月地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及降落相機技術;六是對備選著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試驗。

  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改進了有效載荷性能,提高了對月探測精度,完成4類科學探測,即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同時還將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以及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2 頻段升級 為二期工程先期驗證新頻段

  與嫦娥一號使用的S頻段相比,嫦娥二號首次使用X頻段,而X頻段測控體制將用於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二號先期驗證。

  目前,國內尚無星地X頻段測控體制應用的實踐,X頻段深空應答機的研製涉及設計、器件和工藝等一系列難點,難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低信噪比下的載波捕獲跟蹤算法,二是小型化、低功耗設計技術。

  為此,設計人員一是進行低信噪比下的載波捕獲數字處理算法的倣真驗證,採用數字基帶處理技術,採用FPGA+DSP的框架,在保證精簡電路同時,提高系統設計靈活性;二是單機、分系統聯試及星地對接試驗全面驗證。

  3 地月直航 直入地月軌道省7天

  嫦娥一號由運載火箭送入繞地橢圓軌道,再用衛星自身推力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二號則是由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節省7天時間。

  第二,近月制動點軌道高度由嫦娥一號的200公里,變為嫦娥二號的100公里。

  三,環月軌道由嫦娥一號的200公里,變為嫦娥二號的100公里。

  四,嫦娥二號將把軌道高度降低至100公里15公里,對目標區域成像。

  4 整星調整 軌道降低需修改飛行程序

  與嫦娥一號200公里200公里軌道不同,嫦娥二號的環月軌道調整為100公里圓軌道、100公里15公里橢圓軌道。

  相比200公里200公里軌道,低軌道飛行會帶來更大的紅外熱流和月球攝動影響,對軌道預報、軌道控制、測定軌精度提出更高要求,也對星上熱控、供配電等分系統帶來影響。在系統總體設計方面需調整飛行程序,在適應性修改方面需適應性調整設計飛行程序等。

  針對軌道變化帶來的難點和風險,嫦娥二號在設計和驗證環節主要採取了5方面措施:一是模飛驗證及星地無線聯試;二是軌道設計專題控制;三是軌道第三方復核;四是系統充分協調溝通;五是飛行程序分階段安排4次評審。

  5 監視成像 相機手掌大小抗輻射

  與嫦娥一號攜帶的CCD立體相機不同,嫦娥二號衛星安裝了3台監視相機與一台降落相機。3台監視相機即490N發動機監視相機、定向天線監視相機及太陽翼監視相機。

  太空中溫度、輻射條件惡劣,相機可靠性安全性設計採用了諸多措施。相機通過系統優化設計可做到手掌大小,重量僅三四百克,集成了光、機、電、熱等技術,能夠承受衛星發射過程的強烈力學衝擊,並能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下使用。相機集成了自動拍攝、實時圖像壓縮等智慧操作,具備“動靜相宜”的拍攝能力,並能做到長壽命,高可靠。

  嫦娥二號安裝的降落與監視相機,可為其他航天活動的在軌監視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該類相機在空間活動監視、深空探測、交會對接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嫦娥二號攜帶相機獲得圖像,可為整星提供重要數據資料,利於成果展示和宣傳。

  6 導航控制 變軌當圈進入對月定向

  嫦娥二號GNC産品在主要繼承嫦娥一號的基礎上,通過軟、硬體的修改,實現了3大技術創新:一是通過紫外敏感器的軟、硬體修改,實現了近月與環月的輔助導航;二是通過導航和控制(GNC)軟體升級,實現了更加靈活的軌道控制,可以實現非測控區的軌道控制,並可在變軌後當圈進入對月定向;三是實現了載荷與敏感器互用,紫外敏感器增加了拍圖與傳圖功能,能夠拍攝月球的130米分辨率的紫外圖像,並能覆蓋月面80%以上區域。

  ■ 歷程

  備份變先鋒 嫦娥二號轉身

  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于2004年4月16日立項,命名為嫦娥一號。同年12月20日,經中央專委決策增加嫦娥一號備份星,其與嫦娥一號飛行狀態完全相同的正樣産品于2007年全部研製完成。

  2007年12月17日,在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工程目標成功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確定:2009年或2010年發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技術有所進步,有限經費。

  根據該原則,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組織論證,並根據順序命名原則,將備份星命名為嫦娥二號。

  2008年6月24日,嫦娥二號衛星專題研究會召開,月球探測工程中心於次日組織補充論證會,提出嫦娥二號衛星作為試驗星,以驗證二期工程技術為重點。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于2008年7月完成第二輪總體方案論證並上報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二號最終被確定為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

  嫦娥二號衛星與嫦娥一號衛星一同生産完成,最初它的身份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嫦娥一號成功後,它的身份逐步演變成了先導星。

  ■ 任務

  拍攝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

  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飛行任務之一是驗證軟著陸關鍵技術,直入地月轉移軌道,飛向月球的整個行程只需112小時。嫦娥二號衛星安裝更多新裝備,將要開展X頻段深空探測技術試驗、紫外導航試驗、CCD相機高分辨率成像試驗、月壤特性探測等試驗項目。完成在軌測試和技術驗證後,嫦娥二號還將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虹灣進行拍照。

  ■ 十大目標

  六大工程目標

  一 突破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技術

  二 試驗X頻段深空測控技術,初步驗證深空測控體制,為嫦娥三號任務積累工程經驗

  三 驗證100公里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四 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快速測定軌技術

  五 試驗低密度校驗碼(LDPC)遙測信道編碼、高速數據傳輸、降落相機等技術

  六 對嫦娥三號任務預選著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試驗,提高嫦娥三號任務著陸安全性

  四大科學目標

  一 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辨率優於10米

  二 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硅、鎂、鋁、鈣、鈦、鉀、釷、鈾的含量與分佈特徵,獲得元素分佈圖

  三 探測月壤特性,估算月壤厚度

  四 嫦娥二號在軌運行期間正是太陽活動高峰年,嫦娥二號可探測研究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太陽風等,研究太陽活動與地月空間及近月空間環境的相互作用

  本版稿件/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