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湖南金浩等茶油致癌物超標 政府與企業秘密召回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2日 12: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金浩茶油被曝致癌物超標

  湖南金浩等公司茶油産品被查出致癌物超標,但政府與企業選擇了秘密召回,消費者至今茫然無知,召回效果存疑。

  8月21日,在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金浩公司)一天前公告“澄清被查出致癌物超標6倍的傳言”之後,湖南省質監局迅速發佈抽檢合格結果公告。一場關於“國家免檢産品”金浩茶油“致癌”的“謠言風波”看似逐漸平息。

  然而,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湖南省質監局的抽檢公告,還是金浩公司的“澄清公告”,均未提及一個關乎公眾食品安全的重要事實。

  根據國家《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食用油苯並芘含量的最高上限為10微克/千克,而國家質檢總局此前關於湖南省部分茶油的抽檢結果顯示,苯並芘含量已達到60微克/千克,為最高上限的6倍。

  湖南省質監局官方網站卻始終未公佈上述抽檢“合格”結果,只是通報給了省內的官方媒體。而本刊記者根據公告中的電話詢問質監局多個部門,均獲得了“不知道公告情況,也不知道産品到底是否合格”的答覆。

  私下裏,湖南省質監局多位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證實,早在今年3月,金浩公司等即被查出致癌物“苯並芘”嚴重超標。之後企業按要求進行整改,對相關産品進行召回。金浩公司在其內部彙報材料中也稱,相關超標部分原産地湖南、採用“浸出”工藝生産的茶油已下架。但這一情況至今未對公眾公開,也沒有公佈被下架或召回的品牌及其産品型號。

  記者近日在北京、廣州、長沙等幾家大型連鎖超市查詢時,超市銷售人員均稱,從未得知金浩茶油有質量問題,也從未收到召回金浩茶油的通知。在這些超市,金浩茶油依然熱賣。

  金浩公司目前年産值11億元,在湖南各地有多處生産基地。董事長劉翔浩是全國人大代表,他曾稱公司將在2012年以前實現上市目標。

  慢性致癌物苯並芘

  苯並芘又稱苯並(а)芘,英文縮寫BaP,是強致癌物之一,食用受其污染的食品,雖然不一定表現出明顯的急性毒性,卻具有公認的致畸、致癌的慢性毒性。

  許多國家已經規定了相應的膳食攝入量和食品的限量標準。按照中國國家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要求,在食用植物油類産品中苯並芘的安全限量為不超過10微克/千克。

  金浩公司在內部自查彙報材料中披露,其通過對現有的浸出毛茶油、浸出精煉一級油、壓榨毛茶油、壓榨精煉一級油等分別進行抽樣檢測,已得知利用現代浸出技術産出的毛茶油苯並芘含量在60微克/千克左右不等。

  壓榨法和浸出法是山茶油提取的兩種方法。壓榨法是用物理壓榨方式,從油茶籽中榨取山茶油,是一種傳統的提取工藝;浸出法則是用物理化學原理,用食用級溶劑從油茶籽中抽提出山茶油的一種方法,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提取工藝。

  根據金浩公司等企業在市場所銷售的多種茶油特點,企業比較普遍採用上述兩種方法互補的做法,即將油茶籽經過壓榨獲得“壓榨原茶油”後,“油餅”內殘存茶油,再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來,獲得“浸出原茶油”。

  對於苯並芘含量過高發生的主要原因和環節,目前尚無官方的權威説法。而根據金浩公司的自查報告得出的結論,該公司問題主要出在茶油提取的浸出環節,傳統榨出工藝則不存在危險性。

  金浩公司自查報告還顯示,公司主要從農戶收購茶餅。

  為了提高出油率,農戶可能對茶籽反復烘烤、蒸炒,如溫度控制不好,容易導致燒焦現象,生成苯並芘,殘留在茶籽的外殼上;而壓榨後苯並芘就全部殘留在茶餅中,在萃取茶餅中的殘油時,殘留的苯並芘也被大量萃取出來,通過高溫又與溶劑油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導致浸出後毛茶油苯並芘含量不斷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用燒焦的茶餅進行再次粉碎,用120度的高溫蒸炒後再進行壓榨,得出的壓榨浸出油中,苯並芘的含量檢測值就已經超標,達到26微克/千克,後再經過六號溶劑油對茶餅萃取完成後,所獲茶油的苯並芘含量迅速上升為60微克/千克。

  湖南一位農業專家表示,茶油提取在湖南已是多年技藝,反復高溫加熱烘烤蒸炒茶餅容易産生苯並芘是常識,企業一般也都會通過進一步精煉工藝和添加活性炭等方式來降低苯並芘的含量。但顯然,並非每一個企業的生産過程都能如此嚴格。

  掩蓋與謊言

  國家質檢總局和湖南省質監局早在今年3月即獲悉部分茶油企業抽查結果不合格的情況,企業也在內部自查中發現致癌物“苯並芘”嚴重超標。

  據本刊記者了解,7月2日,湖南省質檢局在長沙市東塘新東方大酒店,組織獲證生産加工企業技術負責人、檢驗人員,各市州局食品科科長及檢測人員、相關專家等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討論解決植物油産品苯並芘超標問題。金浩公司代表也在會上彙報了公司自查和難題攻克的研究結果。

  當時會上,有人提出要嚴格防止事件經由媒體公開。

  湖南省質監局一位高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糧油問題關係國計民生,不公開問題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8月中旬,網絡上傳出金浩茶油等部分食用植物油生産加工企業的若干批次産品苯並芘含量超標的消息。8月20日,金浩公司在對消費者的聲明中稱,“被查出致癌物超標6倍”是謠傳,稱“我公司鄭重承諾,旗下主打産品‘金浩茶油’系列高檔食用植物油質量安全可靠”,並且在主動與監管部門溝通,適時發佈權威信息。

  第二天,8月21日,作為監管部門的湖南省質監局在當地媒體公告了“茶籽油生産加工企業專項監督抽查結果”,所附的23家企業抽檢結果均顯示合格,其中包括金浩公司。

  然而,本刊記者注意到,金浩公司抽檢的産品型號為“低溫冷榨油茶籽油”,並非市場上常見的、經過高溫環節壓榨浸出的茶籽油或者茶籽調和油。送檢産品的生産時間為4月7日。

  對於為何不對此前已發現問題的型號産品進行抽檢,或者擴大抽檢型號範圍,湖南省質監局沒有做出解釋。該局一位工作人員回應説,“抽檢只對企業送檢的來樣負責,不可能對每一個批次都檢測。”

  而前述湖南省質監局高層認為,金浩公司的問題情有可原:“它不像三聚氰胺是人為添加,而是因為製作工藝處於提高的過程”,而在問題發現之後,金浩等茶油公司及時改進了生産工藝,其中包括提高脫臭溫度、更換脫色用劑和降低凍化溫度等。

  8月17日,湖南省質監局食品安全處一位負責人回憶,事情發生後省裏高度重視,第一時間由省質監局派出一位教授級專家協助企業查找超標原因。從3月到6月,專家和金浩公司産品質量控制部聯合進行了技術攻關。“改進之後的生産批次我們進行了抽檢,均沒有再發現問題。”

  湖南省質監局的一份文件中顯示,國家質檢總局在江蘇檢出相關茶油致癌物超標之後,湖南省質監局即要求各州市質監部門就地封存所有茶油,並啟動召回程序。

  然而,對於此前已發現問題型號産品的處理,湖南省質監局並沒有給出明確意見。根據本刊記者在廣州、北京和湖南多地的各大超市走訪獲得的反饋信息,金浩公司既未對外公佈有問題的茶油批次信息,也未曾向超市下達召回或者下櫃産品的信息。

  8月25日,本刊記者在長沙多個超市仍看到照常銷售的金浩茶油或者其他品牌茶油,産品生産日期也多在3月或者3月之前。

  由於企業和政府的掩蓋,消費者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有關産品調查和整改的信息。而多位消費者看到網絡上的傳言之後都表達了擔憂。

  來自廣州南沙區的劉輝從數年前即食用該品牌,他表示,消費者無從了解食用油是否安全,這全依賴於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既然曾經檢查出問題,就應該實施公開召回,“像藥品企業如果發現問題,每一劑藥都要從使用者那裏回收,食用油的安全重要性一點都不比藥品低”。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産者發現其生産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産,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産經營者和消費者。”

  國家質監總局制訂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還要求:“自確認食品屬於應當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通知消費者停止消費。”

  顯然,湖南省的此次所謂“召回”既不合法,也不合規。

  擴張誘惑

  公開資料顯示,油茶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歷史,與油橄欖、油棕、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個省(區、市)。

  湖南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鄧三龍撰文指出,中國食用植物油供應嚴重不足,每年缺口達到700萬噸,都需要通過大量進口來解決。開發木本食用油已成為全球解決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趨勢。

  作為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茶油市場近年來發展迅猛,整個行業都處於急劇擴張狀態。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准頒布了《全國油茶産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此後,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廣西等主要油茶産出大省,從地方政府到當地企業都非常積極參與競爭。

  而湖南無論油茶林面積還是茶油年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茶油加工企業達到2000多家。

  早在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即正式出臺《關於加快油茶産業發展的意見》。

  湖南油茶重點縣市區已紛紛成立了由黨委一把手任顧問、政府一把手任組長的油茶産業發展領導小組,以支持當地茶油産業發展。

  “金浩茶油”正是來自於有著“中國油茶之鄉”的祁陽縣,也是當地一大支柱企業,亦被地方政府作為重點扶持企業。此次苯含量超標的湖南茶油企業中,也以金浩公司規模最大。

  但在迅速擴張的茶油市場和企業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背後,無論是安全監管還是技術實力卻都還欠火候。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景明認為,在這個事情中地方政府處理很及時,但依然存在隱瞞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的現象。地方政府有政策傾斜無可厚非,但不能以消費者健康為代價,在監管過程中要及時提出風險警示,“目前這種處理方式的危害性在於,這樣一來,企業很可能認為萬事有政府撐腰,在産品生産上從此有恃無恐”。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産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永建認為,不公開透明的處理方式加大了消費者的安全風險,同時也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出現,進而可能危害整個茶油産業的發展。

  “在毒奶粉事件中,也曾經出現過地方政府和企業秘密召回産品的現象,但最終這個蓋子沒有捂住。”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北元説,現代食品加工手段複雜多樣,生産者和消費者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才會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消費者作為弱勢者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