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長江野生鯉魚鯰魚“有毒”? 專家:毒性在可控範圍之內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1日 10: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江野生鯉魚與鯰魚“有毒”!昨日,一則關於多省長江野生魚被檢測出“環境激素”,可致性早熟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被點名的城市包括重慶、武漢、南京以及馬鞍山。有消息稱,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在這四市的野生鯉魚與鯰魚體內,檢測出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魚體內還檢測出了汞、鉛和鎘等重金屬。

  怎麼會突然爆出這條消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昨天,本報記者專訪了綠色和平組織水污染防治項目主任武毅秀,她告訴記者,當初幾次來南京,共選取了8條魚樣本,均檢測出“環境激素”。她向記者詳細講述了在南京尋找長江野生鯉魚和野生鯰魚,並拿去檢測的內幕——

南京人愛喝鯽魚湯。資料圖片

  一個很坦誠的聲音:如果長江中有鯉魚、鯰魚受了污染,難保別的魚不會被污染;

  一個很尷尬的現實:南京對市場上的水産品檢測很嚴,但“環境激素”不在檢測範圍;

  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吃魚時一定要煮熟煮透,千萬不要生吃,魚的內臟也不要吃。

   內幕全披露

  4次來寧才買到長江野生鯰魚

  一共買了8條魚,條條“有毒”

  北京東城區新中街68號是綠色和平組織在大陸地區的唯一辦公地點,這裡有50多名成員。此次《“毒”隱于江》就是水污染組的調查成果,昨天下午記者電話採訪了該組的負責人武毅秀女士。

  “野生的鯰魚太難買了!”

  今年1月到3月,武毅秀以及她的7個小組成員,在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採集野生的鯉魚與鯰魚。

  提起四個城市的採集過程,武毅秀對南京的印象最深,因為在重慶和武漢都能輕鬆買到這兩種魚,可在南京卻遇到了麻煩。兩種魚都非常少,為了買到鯰魚,他們甚至4次來南京。

  第一次來寧,向南京市民打聽情況後,武毅秀和小組成員了解到三汊河附近漁民比較多,便想著到那裏買些新鮮魚。

  “2月份南京是冬天,又趕上過年,江面上打魚的漁民非常少。”武毅秀和小組成員,每天早晨5、6點鐘便趕到三汊河等漁民,連著三四天也沒能買到他們想要的樣本,沒辦法只能等過年之後再來了。

  等到3月份再來南京的時候,三汊河附近賣魚的漁民明顯多了起來。武毅秀很快便買到了鯉魚,可是鯰魚卻怎麼也買不到。為此他們又來了南京兩次,最終還是跑到三汊河下游的棲霞區附近,在大道河買到了他們需要的鯰魚。

  為什麼選擇鯰魚和鯉魚這兩種魚?武毅秀告訴記者,因為這兩種魚是長江流域最常見的魚類之一,也是老百姓最常食用的魚類。

  8條魚都檢出“環境激素”

  “我們在南京取了8個樣本,其中3條鯉魚取自南京三汊河,1條鯉魚和4條鯰魚取自南京棲霞區的大道河,所有樣本都是由當地漁民提供的新鮮活江魚。”樣本在收集到之後均由錫箔紙包裝,冷凍避光保存,隨後被運送至位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綠色和平組織研究實驗室。

  檢驗顯示南京8條魚樣本中均檢測出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

  據介紹,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滌劑、紡織産品以及皮革涂飾中極為常見的化學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則被廣泛應用於紡織品、地毯、造紙、防水塗料、消防泡沫等産品中。壬基酚、辛基酚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質量下降、數量減少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而全氟辛烷磺酸對神經、內分泌等亦有干擾作用。

  而對重金屬含量的檢測顯示,南京魚樣本汞、鎘含量在四個城市中最高。“4條鯰魚肝臟汞含量的平均值是0.11毫克/千克。”

  公佈此次調查報告,武毅秀的初衷並不是要告訴市民這兩種魚不能吃了,而是要告訴大家,這些危害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其中很多污染物質,在國外已經明令禁止使用,而在國內連監管都還沒有。    

  我們更關心

  長江野生鯉魚鯰魚含“環境激素”

  那長江野生鯽魚能沒事嗎?

  “長江野生鯉魚鯰魚有毒”,這條消息讓許多愛吃江鮮的市民心有餘悸。南京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他一直買超市裏的長江野生鯽魚,如果長江裏別的魚有問題,那這種野生鯽魚還能吃嗎?記者昨日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省海洋漁業局的相關專家。

  “水體污染了,魚最先受害。”江蘇省海洋漁業局漁業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對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發表的《“毒”隱于江——長江魚體內有毒有害物質調查》的真實性尚不能確定,但他坦言,“根據我這麼多年工作的經驗,隨著沿江工業的發展,長江水污染了,受污染的魚應該是有的。”這位負責人説,目前他們已經佈置沿江幾市的漁業部門,對進入水産品市場的長江野生魚類加強檢測並抽查。

  “如果水環境中有不易降解的、或是達到一定濃度的污染物,首先受害的肯定是水生生物。”他介紹,在發達國家,一些水生生物是作為環境標誌生物,用來檢測環境質量的,不過我國還沒有這樣的標準。“我們主要對養殖區域內的環境和水産品質量進行監管,對於長江這樣的自然環境水體更注重PH值、氮、磷等指標的監測。”

  “而且,如果長江中有鯉魚、鯰魚受了污染,難保別的魚就不會被污染。”這位負責人坦陳。

  驚心還是放心?

  上世紀80年代魚體內就檢出這些成分

  聽到“有毒”,北大教授很淡定

  “這些成分在80年代的魚體內就已經有發現了。”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建英對於這樣的新聞顯得十分“淡定”,她説:“這在我們看來,都不是‘新’聞了。”

  胡教授表示,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學者專家就開始研究水體中的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了。由於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很多水體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這些成分並不可怕,關鍵是它的濃度。”胡教授説,此次長江野生魚調查,發現其實魚體裏面毒素的濃度並不高。“這些濃度大多還在人體可接受的範圍內。”

  胡教授説,沒有必要談“毒”色變。在她的研究生涯中,發現魚的身上都帶有一些“毒性”成分。“人類對自然的研究總是有局限的,就是水體中現在還有很多説不明的成分。”

  “我天天研究水,和裏面的各種物質打交道,但我還是照樣吃魚。”胡教授説,現在我國的水産品“毒性”還在可控範圍之內,但這份報告還是敲響了警鐘。“政府當務之急是儘快摸清當前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情況,特別是需要建立化工産品從‘出生’到‘死亡’的檔案表,並加速出臺管理規定,來逐步減少、限制並最終消除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和排放。”

  “調查數據本身並沒有太多意義,但建立對化學品的管理體制已刻不容緩。”胡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