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央黨校教授:我們離共同富裕遠了嗎?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11: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原則和目標。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GDP、財政收入等都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但是,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階層分化日益明顯。有人認為,我們離共同富裕漸行漸遠了。那麼,該怎樣看待這一問題?我們離共同富裕究竟是遠了還是近了?應該如何縮小收入差距來實現共同富裕?

  本刊特請中央黨校社科部教授青連斌作答

  近年來,儘管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收入差距仍然在持續擴大。因而,一些人對共同富裕産生了懷疑,一些人甚至發出了我們離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是近了而是遠了的感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社會主義就是要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體現,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就是共同富裕。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個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但是,共同富裕並不等於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而有差別的富裕。奔向富裕是一個有先有後、有快有慢逐步實現的過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區同時、同步、同等富裕起來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共同富裕的構想正是這樣提出來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從來沒有放棄共同富裕的原則和目標。針對“什麼時候、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先富後出現的差距問題,鄧小平明確提出,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報告針對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強調,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所有這些理論和政策,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

  我們離共同富裕近了而不是遠了

  我們離共同富裕是遠了還是近了,對這個問題的最好回答是事實。

  首先,我國的貧困人口大幅度地減少。據有關部門推算,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4億多人口中,有一半以上處於饑餓狀態。1978年,國家統計局作過一個測算,我國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00元的貧困人口,估計有2.5億,貧困發生率為30%。1985年,我國第一次公佈了農村貧困標準,為人均年純收入200元。按這一標準測算,我國農村有貧困人口1.25億,佔當時農村總人口的14.8%。與1978年相比,在短短的7年時間裏,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平均每年減少1786萬人。2007年在我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大約3800萬農村居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一方面農村貧困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農村貧困人口數逐年穩定減少,並且從2007年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這一事實雄辯地説明我們在穩步地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

  其次,我國中等收入者規模在擴大。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國家是越來越貧富分化的還是越來越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是中等收入者群體是否擴大,整個社會結構是不是從原來的“金字塔”形向“橄欖”形轉變。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城鄉居民處於共同貧困中。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中等收入者在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擴大,從而使我國社會結構逐步從原來的所謂“金字塔”形向“橄欖”形轉變。為了促成這一轉變,我們黨和政府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佔人口多數的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從而使中等收入者在人口中佔多數,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這是比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我們離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就越來越近了。

  再次,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2009年的171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增長到2009年的5153元,分別增長50倍和近38倍。不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值得到了大幅增長,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1997年到2002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實際增長分別為8.6%和3.8%。2008年和2009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分別為8.4%和9.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分別為8%和8.5%。

  我國的貧困人口在減少,中等收入人口在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實現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的目標是共同富裕,我們正在朝著這一目標堅定地前進。但是,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持續擴大,這又是一個客觀事實。

  有學者估計,我國基尼系數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目前實際上已經超過0.5。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則從1978年的2.57倍擴大到2009年的3.3倍。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是持續擴大的。當務之急是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強力調控收入差距,遏制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勢頭。遏制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勢頭,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最根本的當然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但是,在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既定水平和特定的時期,國民收入總量是既定的。在這個前提下要縮小收入差距,就必須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

  在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在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第一次分配差距過大導致的。因此,必須理順第一次分配關係,努力縮小第一次分配産生的過大差距。在這方面,當前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準確地量化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的貢獻大小。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大多數勞動者只擁有勞動要素,但在目前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狀況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受勞動力供求關係的影響,勞動力價格長期偏低,勞動報酬在第一次分配中所佔的比重持續走低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發揮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政府介入收入再分配,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從當前來講,尤其要重視三個方面的調節作用:第一,充分利用稅收杠桿進行宏觀調節,實現收入的再分配。第二,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收入再分配製度。當前的工作重點是儘快構建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三,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加大對農村,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以兼顧各個地區、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實現合理和公平的國民收入分配。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或公共物品分配的均等化,可以在相當大程度上縮小目前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因為公共服務的分配是以政府的公共財政為物質基礎的,所以公共服務的分配實際上也是一種間接的收入分配。在我國現階段,一方面,必須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的總量;另一方面,必須優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佈局,擴大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的覆蓋範圍,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展地區傾斜,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從而更好地保障這些地方人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