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世界透過特區30年解讀中國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導讀:有一首歌,在中國幾乎人人會唱——“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從一個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南海邊陲漁村,發展成為經濟繁榮、世人矚目的現代化大城市,需要多長時間?深圳給出的答案是30年。美國《商業週刊》曾這樣評價經濟特區對於中國崛起的意義:“不少人對中國為什麼這麼快就變成了一個經濟巨人感到好奇,有人給出的答案是4個字:經濟特區。”

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置經濟特區,這被認為是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的標誌。中國由此推開了一扇與世界溝通的“窗口”,並走了一條令全世界和我們自己都驚訝不已的發展道路。如今30年過去了,開放在中國全境展開,經濟特區的“窗口”作用明顯弱化。不過世界對中國經濟特區的關注並沒有降低,由於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的問題幾乎同樣多,人們也在問:經濟特區會成為中國新的“試驗田”嗎?

  對於中國經濟特區的成就,香港《亞洲時報》以深圳為例報道説,世界上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名單並不長,而且大多數城市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東京、紐約等。但是如果問在這些大城市中,有哪一個城市在30年前還只有兩萬人,那麼答案只能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深圳。自從30年前被設為市場經濟改革的“實驗室”後,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該地區的“經濟火車頭”。1980年以來,深圳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20%,在世界上還找不出第二個城市。

1982年建設中的深圳。資料圖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日前報道説,30 年前的小漁村是偷渡者的樂園,如今它成為全球新興市場的樣板。深圳以其歷史性的變遷,向人們展示了市場的力量。韓國《朝鮮日報》評論稱,改革開放讓13億中國人擺脫了饑餓,這個數字相當於美洲大陸和整個歐洲的人口。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的人口30年間增長了460 倍。發生變化的不僅是人口,中國特有的拖遝作風在深圳消失了。深圳世界貿易中心曾創造出3天1層樓的奇跡,以至於當時誕生了新詞語——“深圳速度”。

  《亞洲時報》稱,令人炫目的經濟增長也給深圳的城市風景帶來了令人敬畏的變化,無數的辦公大樓、賓館、商業中心拔地而起……深圳反映出中國正在經歷的根本變化,表明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模式,而經濟特區無疑是中國模式中最閃亮的一環。首先,如果政府沒有較強的控制力,帶有“實驗”色彩的經濟特區不可能建立起來,全社會也無法容忍在經濟政策上的“短期不公平”。其次,中國把經濟的可分割性運用到極致,在一個國家裏實行不盡相同的經濟政策,這對其他國家來講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特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國家內部建立起“時空走廊”,雖然這個時空走廊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但解決了中國“船大難調頭” 的問題,特區成了中國發展的衝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