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工會主席將放下企業“飯碗”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08: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6日,市總工會宣佈在10家重點區域、行業試點工資集體協商;7月23日,市總工會稱將建立首個職工收入分配專業委員會;8月9日,在市總工會的倡議下,淡出北京人生活多年的廣播體操重歸京城……今年以來,市總工會,這個有著60年曆史的群眾組織成為了愈發活躍的角色,其工作領域幾乎覆蓋了京城所有勞動者。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部門目前正在籌措增強“獨立性”的改革,基層工會主席有望不再端企業的“飯碗”。

  本報訊 今後,北京基層工會主席有望實現工資由上級工會負擔,“經濟命脈”與企業脫離。這意味著,北京將首次出現“身份獨立”的基層工會主席。此外,市總工會還將醞釀基層工會主席直選、外派等方式,加強基層工會獨立履行職責的能力。這是記者從市總工會獲悉的消息。

  “工會主席的工資是由企業發放的,你不聽話,企業可以解除你的合同。”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工會幹部和企業之間形成的依附關係一直難以切斷,因此很多工會主席難以獨立履行職責。

  為了避免工會主席維權時遭遇“身份尷尬”,現行的工會主席産生辦法已經作出了一些相關規定。據市總工會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類在京企業,工會主席的産生都必須遵循嚴格的要求。比如工會主席不得同企業負責人存在親屬關係,“但在一些非公企業中,工會依然難免成為企業的管理工具。”

  針對此問題,市總工會已經開始醞釀破解辦法。市總工會表示,目前北京一些區域聯合會工會主席已經嘗試實現“外派”,即工會主席不從本區域、行業的企業産生,而是委派專職的社會工作者擔任,“這樣,它的獨立性更高,話語權更強。”該負責人説。

  下一步,市總工會計劃在中小型基層企業中啟動工會主席“直選”試點,從産生形式上提高民主程度。此外,基層工會主席還有望從薪酬體系方面“切斷”和企業的聯絡,不再端企業的“飯碗”。屆時,工會主席可以不再由企業發工資,改由上級工會發放,市總工會有望通過專項資金負擔基層工會主席的工資待遇。近期,北京已開始和一些外省市切磋、調研此項工作。

  ■ 對話

  “增強獨立性是工會改革出路”

  新京報:從“福利工會”轉變到現在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工會,你怎麼看待這個變化?

  鄧國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以前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是“單位制”,個人生老病死全部通過單位系統來完成訴求和表達,無須借助工會。這樣的體制之下,工會發揮自身作用的機會不多。現在單位制已經衰敗瓦解了,就業是靈活的,這樣工會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新京報:除了微觀的維權之外,宏觀來看,工會的作用和價值最主要體現在哪?

  鄧國勝:如果通過分散的個體維護權益,會造成社會的無序:首先資方難以顧及這些訴求,再有就是容易引發極端暴力行為,工會組織的存在有利於社會穩定。不過必須指出,很多時候工會做得還不夠,比如“富士康事件”中,工會嚴重缺位。

  新京報:目前的工會是否能夠滿足社會需求?還需要怎樣的變革?

  鄧國勝:這些年工會有很大進步,但其活力仍然不能夠滿足所有職工的利益需求,仍然需要改革,改革的出路是必須強化獨立性。目前很多基層工會還存在國企工會無作為、私企工會站在資方一邊、不能維護職工利益的問題。強化獨立性的首要一點,是工會主席要進行真正的選舉,不能由上級任免。

  另外,職工也必須積極參與工會生活,老百姓很多時候是事不關己便不予理會,這也是制約工會發展的一個弊端。

  ■ 人物

  工會主席越管越“寬”

  兩名公務員、兩名助理、3名協管員,這是龍潭街道工會主席劉銳的全部“人馬”。每日,這支“部隊”要忙碌到晚上6時。

  “過去,我們只管檢查企業發放的工資是不是達到了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現在需要幫助每個單位的職工同老闆協商。”劉銳説。如果遇到轄區單位發生勞資糾紛問題,3個協管員還需要幫忙調解。調解中,劉銳發現很多職工不太懂法,於是便定期“普法”,開設了法律講座。後來,除了勞動方面的法規之外,針對時下離婚率上升、財産繼承日益複雜等社會問題,講座的內容又加入了婚姻法、繼承法。

  有年輕人反映,長期在寫字樓裏悶頭工作,婚姻狀況不好解決。於是,街道工會又專門為此研製了一套幫助單身職工“婚配”的系統。

  ■ 個案

  鏡頭一

  8月18日早晨,朝陽一家美發店裏,24歲的李清在為客人剪頭髮。由於長期低頭站立,她覺得自己的頸椎起碼有50歲“高齡”。李清説,理髮師的工作時間時常超過10個小時,還沒有加班費,“不知道該找誰解決問題。”她從沒想過美發店還能建立工會,“不都是國企才有嗎?”

  工資協商機制惠及“死角”

  實際上,像李清一樣的打工者和工會的距離,正在逐步拉近。今年,北京在10個重點區域、行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試點。煙酒攤、洗浴池,這些像“死角”一樣很難被工會部門“照顧”到的小商鋪,今年起將開始嘗試“勞資共決”。有望成為首個整體實行工資協商的社區———龍潭街道光明北裏社區預計9月出臺正式的工資協議,協議中每個職位都將定出最低工資標準和薪酬增長速度。

  “我們尊重企業自主分配的權利,但在薪酬體系的制定中,必須推動勞資共決機制,因為這關係著老百姓是否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黃偉表示,近年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對於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呼聲都越來越高,“雖然工資一直在漲,但還是不夠理想。”

  鏡頭二

  今夏最熱的一天,山西人張俊蹲在工棚前一小塊陰涼下,從一個搪瓷缸子裏扒拉著一袋辣椒拌四兩米飯。張俊説,他沒拿過一分錢高溫津貼,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個東西。就在此時,各級工會已派出人員走訪露天建築工地、高溫生産車間。市總工會明確表示,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防暑措施或拒發高溫津貼,會向企業發出要求整改的通報。

  工作風格愈發“主動出擊”

  “工會作為代表勞方權益的組織,它的主動性、針對性必須更強。”黃偉説。近兩年來,市總工會愈發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主動出擊”。

  今年,市總工會又提出,各區縣的街道、鄉鎮年內將全部建立總工會。和原來的街鄉級工會委員會相比,街鄉“總工會”具有地方一級領導職能。在該平臺之下,更有利於將美發店等非公小企業以聯合會的形式納入工會組織。屆時,這些小企業職工不僅可享工會會員待遇,還能聯合開展區域性、行業性的工資協商談判並簽訂集體合同,所有同類企業還有望確定一個最低工資標準。

  鏡頭三

  頭一天拾起“闊別”十餘年的廣播體操,老職工薛洪亮出了一身汗。8月9日,在位於亦莊的北京化工集團小操場上,60多名員工列隊,跟隨廣播中的音樂和口令律動……由於健身方式日漸增多,廣播體操一度在大多數單位絕跡。現在,在市總工會的倡議下,以廣播體操為代表的工間操重回京城。

  對普通勞動者影響力提升

  “一夜之間,好多朋友的單位都開始做操了。”外企白領徐亮在博客中寫道:“工會的號召力令人讚嘆。”他感覺,工會不再是那個專門發糧油、評勞模的機構了,開始著力改善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了。瀕臨下崗的工人也成了市總工會的“照顧對象”。今年,北京196家劣勢國企退出,近10萬職工面臨分流、安置。市總工會副主席韓子榮向各企業工會發出“盡到職責”的要求,稱職工如何安置須由工會監督企業進行民主審議。

  “在現在的形勢下,工會能夠發揮作用的機會比以前更多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表示,由於個體勞動者許多訴求不再能夠通過單位滿足,工會對於普通勞動者的影響力就得以體現出來了。

  在去年北京進行的機構改革中,市總工會新成立了一個部門——權益部,融合了原生活保障、民主管理、集體合同3個部門的所有職能,自此成為市總工會下屬的統管職工福利、維權等職責的部門,“這意味著工會參與維護職工權益的力度更大了。”市總工會權益部部長黃偉説。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溫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