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延安吳起:從"紅色革命"到"綠色革命"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22: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延安出發沿山間公路驅車向西北170公里,記者一行到達吳起縣。行進間,縣委負責人指著山頭最高一棵樹告訴中新社記者,"10年前,這片山上只有這一棵樹,四週都是荒地。"順勢望去,眼前這棵樹被高矮不一的植被包圍。

  以"紅色革命"聞名於世的吳起正在經歷一場退耕還林的"綠色革命"。

  1935年,中央紅軍在吳起以"切尾巴"一役打退國民黨追兵,勝利結束長征,落腳在此,並以此為根據地擴大了西北蘇區。但在隨後的發展中,由於過度開墾和放牧,吳起一度落寞為延安的"尾巴",成了生態環境最差,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地區。

  1998年,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的任郝飚(現任延安市人大主任)頂著壓力,開始籌劃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的"新路子",這在當時曾被一些人批評為"瞎搞亂搞"。

  1年後,恰逢中央退耕還林政策出臺,退耕農戶每人每年還能得到約合1600元的口糧補助。吳起順勢抓住機遇,當年秋季就將25度以上的155.5萬畝坡耕地一次退耕到位,成為全國一次性退耕面積最大的縣。

  10年間,吳起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項目242.87萬畝,全縣林草覆蓋率超過65%,隨著植被恢復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從最初單一的沙棘轉變為多種林木混栽,呈現出與西北地區常見的黃土"荒"坡迥然不同的綠色景象。

  因退耕還林走出農田去務工、經商的農民,也結束了"有糧無錢"的生活窘境。村民馬志寶站在自家寬敞的四合院中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後,兒子搞運輸石油起家,早已讓四世同堂的一家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近幾年,石油工業每年為吳起縣財政帶來數億元的收入,植樹造林的資金也多來源於此。縣委副書記白文庭向記者坦陳了他的"可持續發展經":"現在石油開發是支柱,但經營生態和發展教育才是長遠之計。"

  生態産業的開發讓生態效益轉變為了經濟效益。沙棘的生長期為8年,除了沙棘果汁、茶和油的加工,吳起還在2009年和武漢凱迪公司簽訂了125萬畝生物能源項目,計劃將到期沙棘秸稈燃燒發電,轉化為生物能源。另外,投資20億元,將於明年啟動的風能開發項目,有望帶來2到3億的財政收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吳起,記者見到最漂亮最現代化的樓群是新建成的"吳起第一中學",它將於下周迎來第一批3000余名新生。

  校長張俊殷介紹,當地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五免一補"的15年義務教育政策,學生吃、住、學在學校,學雜費、住宿費全免,還能拿到每天1個雞蛋1袋奶2元錢的生活補貼。當被問及什麼樣的學生才能上這樣的好學校時,他説,"生源是由縣裏舊有需改造的各中學的生源統一劃片分過來,沒什麼特別的","吳起每個學生上學都不花錢","考上名牌大學的還有5萬獎學金,上北大清華獎10萬"。

  記者在校園裏遇到提前來到學校的郭老師,她説,自己是有6年教齡的政治老師,是通過競聘上崗的,一起被錄取的199名教師中,有50多個外來的大學生,還有6個研究生。 如果能成為資深優秀教師,高達十幾萬的年薪對她很有吸引力。

  她還告訴記者"過去縣裏很多小孩都去延安、西安上學,現在回來的多了",她自己5歲的女兒,也正在吳起本地上幼兒園,"免費的,不用交1分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