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堅持走大膽探索、科學實踐之路(紀唸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廈門篇)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3: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革命與建設的基本經驗是,別人的做法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必須走自己的路,大膽探索、科學實踐。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已經30年,幾乎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變革的全過程。經濟特區的發展之路正是大膽探索、科學實踐之路。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為我國經濟體制變革提供了有益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經濟體制變革率先進行突破性探索和實踐

  經濟體制的重大突破。在傳統的認識中,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之一。從1979年開始,圍繞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我們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原則,承認了市場調節與計劃體制的相容性;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黨的十三大強調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這個過程共計13年,其間發生過重大的爭論。而中國經濟特區從1980年建立起就開始搞商品經濟,同時大膽探索市場經濟,在經濟運行中率先採取覆蓋全社會的市場機制,破除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陳舊觀念,為我們黨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提供了實踐依據。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的談話,肯定了經濟特區的探索與實踐,並期望在中部與東部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突破性進展。此後,上海浦東等其他地區經濟開發區的試驗及其成功,同樣證明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

  所有制的重大突破。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但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往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偏差,曾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結構,結果給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損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開始出現多种經濟成分,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顯示出巨大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允許和鼓勵所有合法經濟主體進行公平競爭,既不否定或排斥公有制,也不否定或排斥非公有制。這就要求在傳統的所有制性質和所有制結構上有所突破。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定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強調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特區一開始就大量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實踐中實際上突破了傳統的所有制性質和所有制結構,大膽探索公有制的股份制實現形式。它所提供的經驗是,公有制實現形式和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歸根到底只能根據生産力解放和發展的實際要求、根據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實際進程來確定。此外,經濟特區對微觀企業組織的探索和實踐,也為全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産權制度提供了實踐經驗。

  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改革中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首先是從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開始的,主要是利用國外、境外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種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功。與其他地方相比,經濟特區在如何開放和如何提高開放水平問題上有著更多的探索和實踐。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經濟特區在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方面有著更廣和更深的拓展,較早地與世界經濟對接,把“中國因素”帶到全球經濟中,也把“國際因素”探索性地引入中國經濟,因而在資本項目開放、服務貿易自由化、匯率制度選擇、國際政策協調等方面為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積累了不少經驗,並提出了有價值的前沿性、戰略性問題。

  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進入新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迫切要求我們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特區應繼續以大膽探索、科學實踐的精神,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體制上推進改革,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形成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想理念、體制機制和政策安排,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探索建立健全生産要素市場,努力轉變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一個時期以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地方形成了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在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作用下,一些地方資源衰竭、環境破壞,已陷入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許多生産要素,特別是稀缺的土地、自然資源能源被不當開發使用。在我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特區有條件率先探索生産要素的定價機制、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恢復的補償機制、微觀主體節能減排機制和資源能源財稅體制,以推動生産要素市場的建立健全,轉變重物質投入、輕資源環境的外延擴張型經濟發展方式。

  探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轉變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福利改善的發展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尚未實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經濟特區經歷了由特區管委會到特區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轉變,積累了一些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係的經驗,因此有條件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府職能轉變,解決政府職能設置,政府規模確定,政府結構優化,政府決策、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創新,政府依法行政,高素質公務員隊伍建設等問題,全面承擔起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職責。

  探索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努力轉變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的發展方式。用人才和知識産權優勢取代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但由於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目前很多地方難以擺脫對GDP的片面追求。經濟特區可以在改革現有政績考核制度方面進行探索,建立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努力形成長期競爭優勢,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執筆:潘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