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山東諸城撤銷全部行政村合併為農村社區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8日 1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撤銷轄區內全部1249個行政村,合併為208個農村社區,有著幾千年曆史的村莊從此成為歷史概念……素有“改革先行區”之稱的山東諸城市,近來的村莊改社區舉措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在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下,村莊改社區的複雜程度可以想見。撤銷行政村有沒有法律依據?政府推進的村莊整合會不會影響村民自治?改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填平城鄉居民的鴻溝?帶著這些問題,“新華視點”記者前往諸城市進行了調查。

  1249個行政村變身新社區:農村社區化新延伸?

  8月中旬,記者走進諸城龍都街道土墻社區,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掩映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樓房,設施齊全的休閒廣場,儼然城市一般。西土墻村村民王情順説,自己“活了60年終於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撤銷行政村是諸城市近年來實施的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一個延伸。從2007年開始,諸城市在農村全面開展了社區化建設,全市所有村莊按照地域相鄰、習俗相近的原則規劃為208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涵蓋5個村莊、1500戶左右,設立社區服務中心,開展醫療衛生、勞動保障、人口計生等便民服務,形成多村一社區的“諸城模式”。

  為進一步打破村莊間的壁壘,諸城市委、市政府今年6月決定撤銷全部行政村,依法産生社區黨委和居民委員會,取代村支部和村委會。目前,全市208個社區黨委已經全部選舉産生,67個城郊和鎮駐地居委會已經按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成立,另外141個農村社區居委會將按照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

  趙金鑾以前是東辛興村黨支部書記,7月13日在東辛興社區黨委選舉中被選為社區黨委書記。這個社區由6個村合併而成。趙金鑾説:“撤銷行政村一事,我們是挨家挨戶發放明白紙,召開村民會議討論。老百姓絕大部分對此表示贊同。我們正在籌劃建設集中居住區,但不會強迫農民都住樓,從事非農産業的、條件成熟的可以先住。”

  對落選幹部,當地實行“兩不降”,一是原補貼報酬標準不降,二是各種福利補貼不降,一直到明年兩委換屆。據了解,此次諸城208個農村社區共選出“兩委”成員1538人,比原村幹部減少了2967人。減少的這些村幹部職數未來每年將節省3000萬元報酬補貼資金。諸城市有關方面表示,資金節余將用於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村改居”有多少政策依據?諸城市民政局局長蔣加平説,《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的設立、撤銷、範圍調整,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提出,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他説,諸城市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承擔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區建設改革試點任務。撤村建社區其實是跟撤小村並大村的道理是一樣的,叫“社區”不叫“村”,是諸城改革的一個探索,社區包括的內容、範圍更多更大一些。諸城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搞了3年,老百姓對社區有認同感,辦事到社區已成習慣。

  上萬戶村民變居民:“服務圈”縮小城鄉鴻溝?

  諸城市農村經濟管理局局長葛瑞祥説,撤銷建制村,村民變居民,消除了“農村人”與“城裏人”的身份界限。儘管目前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的政策仍不同,但農村社區化以後,農民享受到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在不斷提高,與城市居民的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數據顯示,撤銷建制村後,當地政府在社區中心村配套完善了雨污管網、治安監控、集中供暖等基礎設施,把醫療衛生、社區警務、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事項,放到社區服務中心,形成了對農民的“兩公里服務圈”。

  到目前為止,全市共有78個農村社區開工建設住宅樓952棟,建築面積176.8萬平方米,建成後可容納1.8萬戶居民入住。

  西土墻村村民王情順説:“一開始老百姓有抵觸情緒,現在看感覺住樓房環境好,周圍配套設施也方便,房子也能升值,老百姓的積極性上來了。”

  採訪中,也有一些村民還是傾向於住平房。諸城市龍都街道東見屯村村民、養雞專業戶李夕超説:“農民大部分有地,有牲口什麼的,像我這樣養雞住在樓上不方便,不現實。”

  “讓農民住進水、電、暖等設施配套的社區樓房是我們工作的方向,但尊重農民意願是前提,絕不搞強制。”諸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任科員李根葉説,大多數從事非農産業的農民和年輕人還是願意住樓的,畢竟居住條件要比以前好多了。

  對於房價問題,李根葉解釋,社區樓房的價格只有城區的三分之一,按照市裏出臺的土地置換政策,農民交出原有平房後,只要再補幾千元或一兩萬元就能住進100多平方米的樓房,並不會給農民增加太大負擔。對拆除舊房及符合新建條件的,可直接辦理房産證。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祖輝表示,解決城鄉居民待遇的“二元結構”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方向,但需要條件成熟時推進,需要通盤考慮。目前,農村社區主要解決的還是公共服務向城市看齊,但要抹平城鄉居民待遇的鴻溝,還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套。

  數萬畝宅基地置換:為長遠發展騰出新空間?

  對改革中的一些關鍵事宜,諸城市確定,行政村撤銷後,原村集體資産、債權債務不變;原村資産形成的收益權屬關係不變;原村的土地承包關係不變。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諸城是個工業強市,2009年,諸城地方財政收入24.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67家。據諸城市有關方面測算,如果農民全部實現集中居住,則可置換出8萬畝舊宅基地,對於這部分土地,諸城考慮復墾或建設特色産業園區,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為了吸引村民搬遷,諸城市出臺了優惠政策,如果一次拆遷能夠超過30畝,那麼每戶居民一畝宅基地補貼20萬元,目前居民的平均宅基地面積基本在0.6畝至0.7畝之間。

  還是有一部分農村宅基地在0.3畝至0.4畝,這部分村民即使按照畝均20萬元的補償標準,要想住面積大點的樓房,也還要自己再掏些錢。

  山東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慶武認為,這種試驗個別地方探索可以,但應謹慎推進。一般來説,應在城市化水平達到60%~70%,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農業勞動佔比不大的時候,“村改居”時機才比較成熟,各地應因地制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則表示,我國村莊的閒置土地比較多,除了空房,加上廢棄企業用地、廢棄坑塘,考慮到農戶居住分散等因素,農村閒置土地應該超過5%,“如果實現集中居住,剩餘部分的土地可以拿來復墾或是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

  黨國英同時強調,在農村社區化發展中,一定要把握兩條:一是從事非農生産的農民集中居住規模不應太小;二是以農業生産為主的農戶不適宜集中居住,尊重農業生産的特點,在村莊拆遷時,可以留下部分好房子給專業農戶。

  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顧益康認為,大規模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要有利於農村生産生活,對於不種地的農民可以建樓房集中居住,但純農區則不一定適合,否則就會出現“挑著糞擔上電梯”的尷尬現象。(記者趙仁偉、王海鷹、蘇萬明、潘林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