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改革風來早 繁花滿神州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0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改革駛入“快車道”

  文化企業已經成為市場主體

  無論是新聞出版系統,還是文化和廣電系統;無論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的文化産業;無論是跨地區合作,還是上市融資;無論是《文化産業振興規劃》的出臺,還是《金融支持文化出口指導意見》的制定……從2009年到2010年,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明顯加速,改革正在向縱深挺進:

  ——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面完成轉制。截至2009年7月,全國580家圖書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轉制工作。全國已有上千种經營性報刊完成轉制。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時政類報刊將基本完成轉制任務。

  ——國有電影製片企業繼續向集團化、公司制邁進,目前已組建7家集製片發行放映一體化的國有電影集團公司。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國有電影製片廠、省級和地市級電影發行放映單位的轉企改制。

  ——電臺、電視臺制播分離改革加速,年底前廣電系統所屬的電視劇製作機構都要整體轉企改制或剝離改制。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北京、上海、重慶、浙江、廣東等省市全部完成改革任務,副省級城市、地市、縣區全部實現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併,建立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

  隨著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法人成為我國文化市場的主體。我國絕大多數文化産品已經實現了市場化。

  改革向基層延伸

  文化企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2009年12月25日上午9點,遼寧營口市政府禮堂傳來陣陣掌聲,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看著臺上嶄新的公司牌匾,出身於梨園世家的評劇演員周海萍百感交集。從這一天開始,她將告別工作了21年的營口市評劇團而成為新成立的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職工,由事業人轉變為企業人。“以後劇團就不能再靠著財政撥款過日子了,必須自己到市場找飯吃。”周海萍説,“但是我不害怕,因為這是我盼了好久才盼來的改革。”

  營口市原有市級專業文藝表演團體3家,即營口市評劇團、營口市青年京劇團和營口市歌舞團,“三團”在編演職人員179人。長期吃財政飯使這些文藝院團既缺乏主動闖市場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缺乏闖市場的能力和手段。近3年來營口“三團”的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遞減,2008年“三團”收入的總和僅為34.4萬元。“改革是勢在必行,不改革沒有出路。”營口市明確提出,這次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取消事業名頭,進行工商註冊;新公司將打破大鍋飯,實行能者多得的績效工資。

  周海萍選擇了留下。她坦率地表示,除了難以割捨的梨園情結之外,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實際利益是重要原因。“進入新公司,按照合同,我演一場可以拿200元補貼,每月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

  到今年7月,改制不過短短半年多,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公司的商業演出已達50多場,演出收入80多萬元。公司經理張健説,自己剛剛帶團參加在阿爾及利亞舉辦的北非藝術節,目前正在全力備戰遼寧藝術節。公司還從全國新招了30多位舞蹈、音樂和管理人才,一派興旺景象,可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像營口“三團”這樣的基層文藝院團近年來的改制明顯提速。記者從文化部獲悉,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實現轉企改制的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僅2010年即新增106家,接近2008年以前轉企改制院團總數的兩倍。目前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的範圍逐步由省級院團向地市級和縣級院團延伸。在已列入統計的228家轉企改制院團中,地市級和縣級院團達116家,這一數字下半年還將繼續攀升。

  衝破體制束縛,釋放文化生産力

  資源整合方興未艾,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中國有13億人口,文化市場潛力巨大,但現實是,我國的文化資源最初是根據行業和地域按行政級別配置的。換句話説,本行業、本省的文化市場不容他人染指,做出版的不能去做影視,做報刊的不能去做音像,某些領域民營和外企公司不能進入。這樣一來,一個完整的産業就被地域、行業、所有制等條條框框劃分得支離破碎。不打破這種僵化的體制,文化企業怎麼可能做大做強?

  改革勢在必行。

  這一次,出版業走在了“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改革的前列。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重組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此次合作是國內出版業首次跨地區重組。2008年5月9日,江蘇新華和海南新華聯合組建的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成立,開中國發行業跨省重組的先河。2009年4月17日,吉林出版集團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改制重組的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成為地方出版集團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出版社跨區域、跨部門戰略重組的第一家出版單位。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譚躍説,海南鳳凰新華成立2年多來,海南蘇版圖書銷售成倍增長,銷售碼洋、凈利潤、員工收入大幅上升。體制改革使企業釋放出跨區域拓展的能量。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銷售收入以每年近10億元的速度遞增,2009年,集團資産、銷售實現了“雙百億”目標。

  “不要忽視原有體制對文化生産力的束縛。”一位領導曾這樣説。他的依據就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奇跡般的翻身仗。在文化體制改革之前的上世紀90年代,我國每年的電影産量從沒超過100部,電影票房不過8、9個億。而2009年,我國生産了近500部電影,電影票房超過60億。最近6年正是美國電影橫掃全球的時期。中國電影之所以能這樣逆勢而上,源於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電影業降低準入門檻,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大批民營公司和社會資本涌入電影業。《英雄》、《非誠勿擾》、《集結號》等過億元票房的國産大片絕大多數是民營公司拍攝的。截至目前,有300多家民營影視製作公司進入電影製片業,所投拍的影片佔國産影片産量的70%以上。

  文化體制改革説到底就是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只有通過改革重塑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出作品、出人才,文化才能獲得真正的繁榮發展。

  改革好不好?數字來回答:

  ——2009年中國新聞出版業總産出超萬億元,年出版圖書30萬種、報紙期刊11700余種。

  ——2009年中國電影産量近500部、票房收益超60億,國産影片票房連續6年超過進口片。

  ——2009年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年演出超過50萬場,吸引近4.6億觀眾。

  如果説2003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許多人對“為什麼改?如何改?改了以後怎麼辦?”等問題還心存疑慮的話,那麼今天中國文化繁花似錦的現實已經對上述問題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實踐再一次證明:哪有改革,哪就有新氣象;哪的改革步子大,哪的發展速度就快。改革,毫無疑問,是推動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