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地方聯播 >

內蒙古8000年前穀物擬申報聯合國農業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30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30日電(張雲龍、李富)日前,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博物館了解到,在當地出土的8000年前的穀物將申報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這些古老的穀物出土自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遺址,該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興隆洼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發現之一,這裡發現的諸多考古文物,例如骨笛、玉玦等,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為學術界、考古界所矚目。

  2003年,考古人員在興隆洼遺址中發現了1500余粒碳化穀物標本,被認定為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粟和黍顆粒的實物遺存。

  敖漢旗博物館館長田彥國説,經鑒定,這些穀物包括黍和粟兩種人工栽培植物遺存。其中,黍的比例佔90%,粟佔10%。專家認為,這些浮選出來的碳化的粟和黍證明這裡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

  田彥國表示,根據中國社科院考古專家的建議,博物館目前正在收集數據,預計將於秋天正式開始提交申請報告。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實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及其相關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的保護體系,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認可和保護。中國目前已有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和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列為項目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