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奧運會VS世界盃足球賽:誰的文化衝擊力更強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無論是高分貝的嗚嗚祖拉,還是“掐指一算”的章魚保羅,甚至是央視解説員那連珠炮一般的“進啦進啦進啦”……各種出人意料的文化符號,挽救了乏味的南非世界盃,以至於許多年後,我們也許會忘記哪場比賽誰進了球,但還能記得世界盃如何點燃非洲大地的激情。

  同樣的體驗,還有奧運會。我們可能不理解倫敦奧運會吉祥物為何模樣古怪,卻依然對每一次點火儀式的創意充滿期待。體育,早已跨過了競技場的圍欄,在四年一度的輪迴裏,潛移默化地給所有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打下深深的烙印。

  難怪有人形容,體育能穿透國家、地域、民族和人種的壁壘,無需言語交流,就能心領神會。對於普通人而言,觀看奧運會或世界盃,金牌、冠軍遲早會成過眼雲煙,而那些超越比賽的文化觸角,卻在無聲地傳遞、滲透和蔓延,創造著比體育本身更廣泛、更持久的影響力。本期《體壇圓桌》讓我們暫時忘掉賽場內的勝負輸贏,一起暢談和解讀這兩個體育盛會背後的文化內涵。

  記憶卡片

  誰的畫面更震撼 

  編輯:上世紀80年代,國人從電視屏幕上看到了許海峰奪金,也看到了“上帝之手”。奧運會和世界盃這兩個體育盛會最先震撼我們的是什麼?隨著時間推移,國人觀賞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易劍東:從歷史上看,中國僅有一次進入世界盃,更多時候,國人對於世界盃都是在外圍審視,很難融入自己的情感。世界盃給大家帶來的更多是娛樂,是老百姓的狂歡節。而奧運會對中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代表的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奧運會舉辦時間短、項目廣泛,而世界盃舉辦城市多,項目單一,二者的差別更像是系列劇和連續劇,兩項賽事都已成為經濟文化盛會。我認為,中國沒提出申辦2022年世界盃,讓中國文化的發展錯失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劉玲玲: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震撼我們的是為祖國的榮譽而戰,中國女排、李寧都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偶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以51塊金牌躍居金牌榜首位。然而,51塊金牌帶給國人的反響可能已經沒有24年前那樣震撼以及感動。事實上,在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得到世界認可的時候,我認為,我們已經不需要奧運金牌來證明國家的強大;相反,國民整體身體素質的提高才是參與體育的目的。和奧運會相比,世界盃我們更多地扮演了旁觀者的角色,通過現代媒體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媒體和商家在中國熱炒世界盃的聲勢絲毫不亞於任何參賽國。

  精神標記

  誰的個性更主流

  編輯:提起奧運會的經典時刻,我們總會定格如此畫面:獲獎者站在領獎臺上,眼望國旗,淚流滿面。而提起世界盃,記憶中的畫面似乎歡樂了許多,就像當年貝貝托、羅馬裏奧那標誌性的“搖籃舞”。這是否表明,奧運會的國家或民族屬性更突出,而世界盃則更展現了文化娛樂的特質?

  劉玲玲:我認為,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世界盃,國家或者民族的屬性都很突出。南非世界盃讓南非這個曾經因種族隔離制度而飽受詬病的國家以一個全新面貌示人,不正體現了世界盃的國家或者民族屬性嗎?足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運動,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這項運動娛樂的特質。然而,隨著足球運動商業化加速,足球逐漸遠離了快樂的本質,世界盃成為巨大的賺錢機器。不過,在娛樂、商業化、民族和國家感等方面,這兩個體育盛會的特點都是一致的。

  陳晨曦:奧運會頒獎時,升國旗奏國歌的程序充滿儀式感,在這一刻,體育的力量確實已經延伸到國家榮譽和百姓情感之中。在世界盃賽場,奪冠慶祝的鏡頭比比皆是,在球員用誇張的動作和狂放的表演吸引人們眼球時,也不能忽視很多慶祝背後令人感動的瞬間。比如,在加納隊殺入南非世界盃八強之後,很多球迷就在看臺上與球員一起跳起了非洲舞蹈,這種簡單的快樂讓人動容。在奧運賽場,國家與體育結合得非常緊密,而在世界盃上,這種“結合”依然適用,只不過是程度稍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