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一首民謠的2000年記憶:湯溪話保持着古越國口音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3日 11: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婆婆,那年你到山背,對她説,你去去就回。她日日望著那條路,再沒見着你回……山背的獼猴桃熟了, 樹上的毛栗子空了;溪塘裏的水流空了多少,為什麼還有魚為什麼還有青蛙?”

  最近一段時間,一首以湯溪方言演唱的民謠《老老嬤》受到了網友熱捧,被譽為“今年聽到的最好聽的民謠”。 我們尋着這首囈語般的歌謠,來到了方言的發源地——浙江湯溪,尋找讓這種古越國的口音復活的神秘音符。

  “婆婆,那年你到山背, 對她説,你去去就回。 她日日望著那條路, 再沒見着你回。 那些日子, 你和她都還年少; 可這麼些年過去了, 她總説不出心裏為啥還有點怕。 怕你回來變成個老頭, 怕你回來依然後生一般俊;怕你回來看見個老太婆, 怕你回來一眼就認出她。山背的獼猴桃熟了, 樹上的毛栗子空了; 溪塘裏的水流空了多少,為什麼還有魚為什麼還有青蛙?”

  這首民歌,被翻譯成普通話後,從字面上看並無特別之處,但只要一聽這首保留着古越國口音的方言歌謠,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無數網民也是這麼聽了一兩遍就着迷了。

  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湯溪古鎮

  與2000多年前的姑蔑古國

  記者來到了這首民歌的發源地——湯溪鎮,金華市婺城區下面的一個古鎮。

  關於這個古鎮有很特殊的歷史,與2000多年前的姑蔑古國有關,這個本是黃河流域的一個古老國族,由中原內遷於湯溪一帶,最終融入漢民族,後在此神秘消失。

  據清《湯溪縣誌》記載:“太末縣舊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址歷歷猶存”,“古城腳在縣西五里湯塘山之尾,高約五尺,廣二丈余,未詳何代所築”及“姑蔑國 ”等。太末縣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的一個縣,先後改命名龍丘縣、龍游縣,後整體搬遷到現在的龍游。明成化七年再建立湯溪縣。1958年 10月,湯溪併入金華縣,改建制為“鎮”。現在的湯溪古鎮在浙江金華西南方向九峰山的山腳下。

  湯溪土語

  像非洲原始氏族的吟唱

  湯溪這個地方,實在有一些獨立性,首先,方言就和隸屬的婺城區不同,和周邊也相去甚遠,當地一些歌謠聽起來就像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教授曹志耘,從事漢語方言的調查研究30多年,足跡遍及祖國大地,著作上百部。其中出版有研究金華方言的《金華湯溪方言的詞法特點》,《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之一的《金華方言詞典》等。曹志耘教授對湯溪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認為湯溪話是一種很古老的語言,有很多的發音還是很原始的,有着古越國口音。

  幾十年來,把研究湯溪方言與收集九峰山相關資料,當做自己第二職業的三大“湯溪專家”范天行、胡阿榮和劉金桂,對湯溪話至今保持着古越國口音的看法,和曹志耘教授的觀點很一致。

  “有流傳至今的山歌民歌為證,以及還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鄉俗民風。”退休教師範天行告訴記者,湯溪人特別能歌善唱,每逢紅白喜事,湯溪人都能用唱的形式來抒發心情和述説心聲。辦喜事有出嫁歌,辦喪事有喪歌。湯溪人的口語,也很難完全用書面漢字記錄下來,只能“翻譯”出一個大概的意思。

  古越鄉音

  在時尚圈裏先走紅

  《老老嬤》的歌詞、譜曲和演唱者,是張廣天一人所為。

  這首歌採用了湯溪民歌的曲調,原來的歌詞講的是孝道,張廣天在重新創作中,把詞改為表現愛情。最初,他把這首歌推薦給北京時尚圈、文藝圈的人聽,他們都很喜歡。

  現居北京的張廣天是我國知名的話劇導演、編劇、音樂家。2000年,由他導演的戲劇《切格瓦拉》曾經一度成為知識界、思想界的風標。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張廣天的外婆家就是在婺城區湯溪鎮的東夏村。

  最近,張廣天到上海為世博會大型人文紀錄電影《外灘》配樂,趁着這個機會,張廣天順道回到湯溪東夏村舅舅家小住了幾天。村裏的男女老少圍在一起聽他唱《老老嬤》,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老老嬤》確實奇妙,我根本沒想到古老的湯溪話可以唱出這麼好聽的歌來。”已經74歲的退休教師杜寶堂説,《老老嬤》改變了他對湯溪話的看法。

  “《老老嬤》的歌詞是兩年前寫的”。張廣天説:“我母親是湯溪人,湯溪就是我的故鄉,湯溪話就是我的母語。”張廣天告訴記者,他從小就是聽着外婆的民歌長大的,外婆一唱可以連續幾個小時。

  張廣天這些年走南闖北,聽過很多方言歌曲。早就有錄製湯溪民歌的想法。在創作《老老嬤》之前,他還深入到湯溪、塔石山區蒐集過許多湯溪的山歌、民歌。今年初,張廣天又給這首歌譜了曲並進行了錄製。希望用這首歌讓更多的人了解湯溪,只是張廣天的一個目標,他想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分享這古越國的鄉音。

  驚艷四座

  老外也迷戀這鄉土老調

  在《老老嬤》這首歌的歌詞後記中,張廣天像詩人一樣深情地描述心中的湯溪:

  “美麗的湯溪,楓樹搖曳,橘林成行。五彩的螢石礦脈暴露在地表,與紅男綠女交相輝映,構成一派旖旎的南國氣象;雨天裏,穿蓑戴笠的農夫與你擦肩而過,帶給你濃郁的稻田氣息;霞光淡出的黃昏,柴香四溢的炊煙與山巒野雲相搏,漂浮起一層霧紗,籠罩着大小不一的碧洗湖泊;清冽的溪泉穿街過巷,婦女與孩童急呼緩應;蛙鳴蟬噪的長夜,如霜的孤月逼視一床清夢,而空曠的曬谷場上,晚歸的幫工借酒放歌……”

  在張廣天的眼裏,湯溪是八百里江南的最後一站。

  “這種感覺在高速上開車,感受特別深。從江蘇一直到浙江,一路繁華,可一過湯溪,就冷清了許多。這裡是一個結合點,北方的精神和南方的精神在這裡融合,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民風。”

  張廣天説:“湯溪話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我經常在國外演出,有時候也在西方的大學講學,當那裏的學生問到我關於當代中國戲劇和音樂的問題時,我總感覺蒼白,而每當我唱出鄉音並説到我們的民間故事時,往往驚艷四座。《老老嬤》這樣的民歌,它才是最具國際性的。”

  今年6月10日,曹志耘教授在網上聽了《老老嬤》後,覺得“這首歌旋律優美,演唱動聽,意境深遠。”他跟帖把歌聲中的湯溪話逐字翻譯成了普通話,還加了註釋。

  曹志耘教授説,湯溪話這種很古老的地理語言,很有研究價值。目前在全國使用湯溪方言的大約20萬人左右,而且發音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