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粵普之爭”引關注 學者:廣東人性格“包容”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1日 07: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城市與語言共榮共生

  經濟融合,語言互通

  廣州1400萬常住人口中,講粵語的只有700萬左右,大多數還是普通話受眾。為迎接亞運會,廣州電視臺去年曾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將原來用廣東話播出的經濟頻道改為普通話播出,另將粵語播出的“午間新聞”也改為普通話。但改版後的經濟頻道,收視率一年內從0.34下降到0.09,午間普通話新聞也因收視率大跌,今年初又悄悄改回以粵語播出。

  這場“粵普之爭”,也吸引了很多同聲同氣的其他人士紛紛加入。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廣州人在網上發帖:“今日我打開加拿大CBC電視臺網頁準備睇(粵語:看)世界盃決賽時,發現連加拿大人都會尊重我的母語。”他説,今年春節加拿大總理給華人拜年時用的就是粵語。“共存、寬容、交流、融合,是粵語得以長久生存流行的重要元素。”在廣州經商的印尼華商妮娜祖輩是廣東南海人,她28歲時帶著一口標準的粵語回到從未謀面的故里經商,語言無障礙讓她感到親切和便利。

  經濟的融合,人員的流動,語言出現融合互通之勢,對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樣的情形從下南洋、闖美洲的廣東人開始,直到改革開放,廣東人腳步遍及海內外,普及著粵語,演繹粵語文化。

  “有包容必有創新”

  近年來,廣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外來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佔比例逐年提升,其中不少人在廣州定居,成為“新客家人”。而隨著中小學教育的普及與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廣州人都能通曉普通話。普通話和粵語並用,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已經成為廣州人的生活方式。外地人積極學説粵語,本地人用普通話對外交流,在這個城市當中已經成為常態。

  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一直在廣州生活、學習和工作。他説:“我既熱愛粵語,也從小就學講普通話。這有助於我更好地學習中華文化。”

  關於語言,很多人提到了包容共存與創新發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也是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説起包容,他認為,廣東人最根本的文化性格就是“包容”。“有包容必有創新”。

  廣州等大城市屢屢遭遇“説話”風波,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語言之爭恐怕已經不能單單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語言已經不可避免地事關文化多樣性、事關社會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平認為,城市的整合就要面臨確保多樣性的問題。王蒙曾講到,文化現象是一種公共的資源,甚至是幾千年積澱下來,在生活中保護起來的。今天怎麼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畢竟,語言是真實文化最重要的東西。

  記者 鄧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