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州激辯“粵語保衛戰”:粵語真的岌岌可危嗎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州電視臺在公共汽車上做的粵語廣告,意思是:“下班回家看好戲,每晚7點約定你”。本報記者 鄧圩攝

  廣州政協日前建議廣州電視臺某頻道主要時段改用普通話播音,引發討論

  廣州激辯“粵語保衛戰”

  爭論緣起

  7月5日,廣州市政協召開會議,政協常委會專題報告提交書面建議:“把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節目頻道,或在其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的主時段中用普通話播出”。

  不少人以為要取消廣州電視臺主頻道的粵語播出。廣州市政協立即回應並做出解釋。

  但激昂情緒依然涌動,“粵語淪陷”,“保衛粵語”,“廣州人面臨集體失憶”……種種“聳人聽聞”的字眼頻現媒體,充斥著焦慮感。

  日前,一批廣州本地“80後”來到市中心人民公園,以“快閃”方式齊唱粵語歌,以讓更多人關注粵語和廣州文化。

  7月11日晚8時,南方電視臺“今日最新聞”節目設置投票“粵語真的岌岌可危嗎?”不到半小時,五千多觀眾投票説“是”。

  爭論還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其波及範圍之廣,論爭熱度之高,用市政協一位官員的話來説:幾乎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建議或者提案。

  粵語淪陷?

  三把“火”燒熱“粵普之爭”

  這條建議只是廣州市政協提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35條中的一條。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7月5日闡述事情併發微博:“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粵語何去何從或許今天見分曉!!!”短短幾個小時,這條微博便有上千條評論和數千條轉載。

  事實上,此次粵語和普通話之爭經過了三個階段,三把“火”讓論爭越演越烈。

  第一把“火”燒在今年6月,廣州市政協針對亞運軟環境相關問題開始進行調研、調查時,在其網站挂出了關於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觀眾希望廣州電視臺繼續沿用粵語播報方式。

  當時,曾因主持廣州臺《新聞日日睇》欄目在本地頗有擁躉的傳媒人陳揚在微博上發出疾呼,呼籲市民前往市政協網站上參與該調查,捍衛粵語。帖子上寫道:粵語淪陷,廣州TV將出現“天坑”!

  7月5日,廣州市政協書面建議給這把“火”加了把勁兒。更多的廣州人似乎讀出了廣州電視臺粵語播音要被弱化和取消的意思。儘管廣州市政協解釋,是建議在綜合頻道和主要頻道的主要時段改為普通話播音,如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7時至10時。但市民還是質疑,“這樣的安排意味著黃金時段沒有粵語。”

  7月9日,當地媒體再添油加“火”,以《同聲同氣祖孫倆竟變“雞同鴨講”》為題報道了廣州越秀區執信南路小學“封殺”粵語一事,講述了老廣州祖孫語言不通、新廣州人想學粵語而無環境的經歷。

  廣州電視臺在市政協書面建議出來後,連續幾天在主要時段新聞以客觀報道形式錶明觀點:“建議一齣,就受到不少市民的質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廣州方言和嶺南文化的延續。”

  22年前,作為毗鄰港澳的特殊地區,國家廣電總局批准廣州電視臺用粵語播音。現在廣州臺擁有8個頻道,但作為主頻道的綜合頻道除15分鐘含廣告的普通話新聞和中國城市報道欄目外,沒有普通話節目。伴隨新一代廣州人成長,廣州電視臺也成為“新客家”學習粵語的去處。

  廣州市民虞橋十多年前從老家江蘇到廣東工作。現在能説一口流利粵語的他,也不贊同廣州臺改講普通話:“廣州臺當然要用廣州話,普通話看中央臺、衛視就可以。粵語臺本來就少,改成普通話就沒有了廣州特色。”

  家住廣州荔灣區逢源街的廣州老市民黎阿伯説得更直接:“有好多外地人來廣東都想學講廣東話,只要電視臺加上中文字幕就可以了,就算聽不懂但可以看字幕,還學番(粵語:學會)一兩句廣東話,你話幾好(粵語:你説多好)?”

  推普必滅粵?

  論爭是對文化保護的擔憂

  在廣東,粵語主要包括廣府話、客家話和潮汕話,但一般認為,粵語主要是指在粵港澳地區通用的廣府話,也叫白話。

  白話同時也是國際通行的語言,英文名為Cantonese。由於歷史原因,早期海外華人很大部分來自廣東,粵語也就成為幾百年來漂洋過海的嶺南人後裔,以及海外華人,同聲同氣、同根同源的一種文化。現在澳大利亞,粵語是繼英語、意大利語、希臘語之後的第四大語言,在美國是英語、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三大語言。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圍繞粵語文化形成一個強大經濟圈。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撐著粵港澳為中心的嶺南文化,有著頑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而這一次,粵語似乎“四面楚歌”,加劇了粵語圈的文化焦慮。一向低調淡泊、“天塌下來當被蓋”的老廣急了!

  廣州電視臺主播王燕連發微博:“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是廣州人都要撐粵語。”

  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也沒有想到,因為這份建議,他會成為網友人肉搜索的對象,還被冠以“碎粵神偷”的稱號。於是,原來持開放姿態的紀可光,後來也開始謝絕採訪。

  也有冷靜的市民質疑廣州臺改播普通話關係粵語存亡之説,廣州市民張潔敏問道:“推普當真就等於要滅亡白話,當真就是當盡滅廣府文化嗎?這裡面有必然的對立關係嗎?”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出生在廣州,他認為自己的感受有些代表性:“粵語與本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如果粵語沒落,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我怕廣州人到時會集體失憶。”他建議應該對電視頻道播普通話做“加法”:即加多一個普通話頻道,而不是減掉粵語頻道。

  在韓志鵬看來,“粵普之爭”的背後還有市民對嶺南文化保護不力的擔憂。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粵語教師陳裕年表示,粵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特色,很多優美的音樂都可以用粵語唱出,相比普通話,粵語聲調比較豐富,九聲六調,説起話來更加抑揚頓挫。

  代表著嶺南文化符號的騎樓、西關大屋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粵曲、廣東音樂變成卡拉OK;一盅兩件的茶樓改造成不開茶市的酒店餐廳,一批百年老字號因地鐵一號線而集體消失……除卻嶺南建築、曲藝、飲食文化逐漸淡出生活,嶺南畫派、嶺南工藝、嶺南盆景等也漸漸失去了傳承。華南理工大學新聞系一位教授説,粵語區的憤怒後面是對嶺南文化式微的集體發泄;力撐粵語的後面,是對傳統文化遺失的痛心。

  記者 鄧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