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國家信用報告”為何被誤讀?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9日 11: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中國一家信用評級公司發佈了中國史上首份國家信用風險報告和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中國在這份報告中超過美德日三國。

  我國國家信用趕德超美?很多人會對這個評價感到詫異。這實在是個誤會。一者,國家信用風險是個經濟數據,而不是社會道德指數;二者,國家信用與個人信用也是兩碼事,前者更側重於國際關係中的誠信與風險考量,而後者是構建一國內部秩序的關鍵,兩者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國國家信用即便一枝獨秀,也不是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事實擺在這裡: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風暴來襲,伴隨著一系列破産清算行為,西方諸國信用風險急劇飆升;相對而言,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反彈,企穩向好的數據和相對有限的負面影響也保證了國家信用的領先地位——更別説,于國際交往中,我們向來恪守規則,而且誠信有餘。

  當然,這僅僅是評級公司排出的一份榜單,愛信不信,但客觀地説,與其糾結于數據的權威性,不如客觀肯定構建新型國家信用評級標準的重要性。現代經濟危機的重要動因,在於現行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未能準確揭示債務國的清償能力,向世界市場提供了失準的信用信息。這裡固然有技術的原因,但無可諱言的是,“掌控信用評級話語權的國家長期擁有最高信用等級”,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加上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諸多問題和缺陷不斷暴露,歐洲、亞洲等國家的本土評級機構也開始致力於爭取國際評級話語權。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的信用評級的形式意義要遠甚于數據意義。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有相當數據支撐的評級認定,剛一落地就招致一片反彈。這也許並不能怪民眾“不解風情”,問題乃在於國家信用與個人信用之間的失衡與斷裂。在國際關係中,我們的國家信用多有好評;而在內部秩序中,我們的個人信用卻詭異多舛。三聚氰胺混得如此臉熟,考試舞弊現象積重難返,學術不端淪為江湖演義……這些“反信用”的社會事件此起彼伏,就難怪公眾見到“誠信”二字就心有疑慮。這種反差導致了誤讀。

  其實,國家信用狀況與內部信用制度建設並不能等同起來。一個國家在國際交往中誠信,只是説明其在世界市場中的信用體系較為完備——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接受趕德超美的事實。就理論而言,我們希望社會呈現這樣一種狀態:個人信用壁壘森嚴,誠信是誠信者的通行證、失信是失信者的墓誌銘;而國家信用未必可能完美無瑕,但基於維護並捍衛國民利益的需要,即使多有矛盾與分歧,信用指數也能保持穩定而平和。 (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