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學術不端事件裏的“歲月神偷”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6日 08: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5年逛天涯論壇時,我看到一名很活躍的網友“鄺海炎”。讀了他幾篇帖子後,感覺這個年輕人還有些思想。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他的思想啟蒙導師是朱學勤,他公開聲稱想考朱學勤的研究生。然而幾年後,無意間瀏覽帖子,發現“鄺海炎”對朱學勤關於民粹思想的闡述已經很不屑了。歲月流轉,曾經的被啟蒙者已開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了。

  朱學勤事件出來後,即使舉報者Isaiah對《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中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窮追猛打,但最後,Isaiah還是不無感慨地説,這些“問題書籍,無論他們怎樣瑕疵,或者直接用恥辱去定義,但這些書籍又確實是我們這代人的啟蒙讀物”。確實如其所言,朱學勤這代學者對中國新生代學者的思想啟蒙意義,是任何時候也無法抹殺的。比如,朱學勤們讓我們知道了,以盧梭為代表的大陸式浪漫主義,可能讓政治滑向極權主義。接著,以哈耶克的英美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區分,這更是深深影響了許多後學者。

  然而,在學者張汝倫等學人的努力引介下,在奧克肖特等人的保守主義思想逐漸為國人熟悉後,對哈耶克的二分法,又讓我們懷疑起來。薪火相傳與新陳代謝,永遠是中國西學治學方法的二重奏。

  學者劉小楓曾説:“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與共的伴枕書。”無疑,可能有很多新生代學者都像Isaiah那樣,是讀著這些“學術權威”的書籍長大的。在思想最饑渴的歲月裏,《道德理想國的覆滅》等具有語言美感的學術書籍,曾經衝撞著他們的精神,催化著他們的思想。現在,媒體上,學界中,不管是站在哪個角度,憑藉怎樣的態度,提供如何的方法,在討論汪暉與朱學勤事件時,要麼洋洋得意,要麼幸災樂禍,要麼深沉理性,要麼詼諧俏皮,這些評論者往往都擺出一副高屋建瓴的面孔。然而,又有誰能體會到那些依然奔跑在“被啟蒙”路途上的思想青年,體味到他們聽説這些啟蒙導師可能存在的齷齪之後,那份突如其來的迷茫與感傷?

  筆者前年得知青年才俊林國榮被爆學術不端時,心中那份失望感騰然而升,除了一種被侮辱的憤怒,更有一種刻骨的悲哀。設想,與Isaiah同輩甚至更年輕的新生代學者,剛剛逃離多年的固化教育,偶然在圖書館裏翻到朱學勤式富有語言美感又不失思想魅力的書籍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朱學勤的作品涉嫌抄襲而大倒胃口?

  和王彬彬相比,Isaiah在語言上更克制。我並不認為這是Isaiah刻意而為的低調,也不是派系鬥爭中的策略。相反,我認為或者説我更希望,Isaiah的態度代表了新生代學者的寬容心態。也許,汪暉與朱學勤事件會進一步升級,也許會有更多學術著作被刨到祖墳,甚至中國學術圈裏的權力關係也會因此而重新洗牌。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依然希望中國的學術尊嚴與學術榮耀,不要因為此次事件而消耗殆盡。朱學勤曾認為自己是“1968年代人”,而這代人往往只是“問題中人”,卻不是“學術中人”。並且,“一代人本身有怎樣的歷史,總是在影響這代人如何理解以往的歷史”。所以,在我看來,新生代學者更應該以同情的眼光來看朱學勤這代學者,其實他們已完成他們的使命。

  任何“學界領袖”的學術不端,都應被嚴正對待和徹底追查,但新生代學者更應承擔起重整學術規範的重任,續接中國學術的香火。在舊的“學界領袖”慢慢老去和新的學術生命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有薪火相傳,更有新陳代謝。如果説,歲月偷走了汪暉、朱學勤等學者的最佳讀書時光,但歲月卻又給了他們太多權力,積澱或誇大了他們的學術榮耀。

  朱學勤為了自己的榮譽,已主動向復旦大學申請調查;而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也可能頂不住輿論壓力,應該會就汪暉事件給公眾一個正式説法。我們期待著最終調查結果在適當時間儘快浮出水面,然而,無論如何,我不希望以學術為志業的年輕學友,因為這幾次事件就對漢語學術完全絕望。相反,像Isaiah這樣受過較好教育、掌握多門外語的學術新秀,更應有所擔當,成為新一代漢語學術的中堅。

  不管如何艱辛,我們都應該對未來中國的學術發展充滿期待:一步難、一步佳、難一步、佳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