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衛生部副部長張茅:公立醫院貸款蓋樓風要剎住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9日 1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 資料圖片

  7月5日至7日,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副組長、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馬不停蹄地到廣州、東莞、深圳,對多家大醫院、民營醫院、社區衛生中心展開密集調研,展示務實、開明的作風。

  上任首次訪粵,正逢新醫改進入攻堅之年,他對廣東諸多創舉讚賞有加,也寄予厚望。在去機場的路上,張茅一臉微笑,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的獨家採訪。

  深圳人大為中醫藥立法,是好的探索

  南方日報:這是您上任後首次來粵調研,對廣東的醫改工作有何評價?

  張茅:我有幾年沒來廣東了,這次發現廣東變化很大,開了眼界。廣東的醫改探索,起好步、開好局,創造了不少好經驗。

  我這次印象比較深的是,深圳的社區衛生中心實行“政府主導、院辦院管”,由大醫院來辦轄區內的幾家社區衛生中心,實行一體化管理,專家定期下社區,解決了社區沒人才的問題,提高群眾信任度,實現“小病在社區”分流大醫院的病人。這個探索很好,值得推廣。

  廣東的中醫藥強省建設也成效顯著。廣東省中醫院吸引全國名老中醫到廣東傳授絕活,醫院開展的針灸推拿等特色療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深圳市人大還專門為中醫藥立了法。如何發揮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是醫改的重要內容,廣東做了很好的探索。

  另外,廣東發動社會力量辦醫,東莞、深圳民營醫療機構佔醫療機構總量的30%左右,形成多元辦醫格局,方便群眾看病。

  抗生素濫用是個大問題

  南方日報: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難點,很多醫院院長擔心,藥品加成政策一旦取消,醫院很難維持。但這次您反復強調,要發揮醫務人員在醫改中的主力軍作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要穩妥推進,能否説是給他們派了定心丸?

  張茅:鐘南山院士曾説過,醫改存在“兩頭熱、中間冷”,就是政府和群眾熱,大醫院的醫務人員冷,擔心他們利益受損。其實,醫務人員不是消極地“被醫改”,而是醫改的主力軍,要積極投身醫改。不發揮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改不可能成功。

  南方日報:最近各地陸續爆出“天價藥”、“暴利藥”問題,有什麼辦法遏制藥價虛高?

  張茅:藥價問題很複雜。目前看來,我們的藥品集中招標還沒能切實降低虛高藥價,需要進一步研究。國家的小藥廠太多太散,我認為,招標辦法應進一步完善,量價挂鉤,保障質量安全、降低價格。

  過去對藥品價格説的較多,但藥品質量不能忽視。安全是首要問題。我在西部一些村衛生室看到,一些藥物便宜得太離譜,就讓他們送去檢驗一下,到底有多少有效成分?

  抗生素濫用也是一個大問題。現在基層醫院、大醫院動不動就給群眾挂水、打點滴,被稱作“三素一湯”(抗生素、激素、維生素、鹽水)。這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造成嚴重的耐藥性,會成為一個影響中華民族健康的大問題,必須重視加以解決。我們要大力推廣安全適宜的基本藥物,改變醫院趨利性,遏制抗生素濫用問題。

  醫改投入考驗地方官員政績觀

  南方日報:新醫改方案中提到,醫藥價格改革要降藥價、提勞務。但不少群眾擔心,一頭降一頭升,最終看病負擔還是重。

  張茅:現在的醫藥價格有些扭曲,藥價虛高,但醫療勞務價格偏低。一個合格的全科醫生起碼要讀5年大學,3年臨床培訓,從事的又是高知識、高風險的行業,但現在我在調研的醫院看到,掛號費比較低,一個護士護理費一天才7元,不能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而且這種扭曲的價格體系,容易誘導醫生靠開藥、開化驗單掙錢,而不是靠醫療技術和服務。

  南方日報:中央提出3年新增8500億元投入醫改。但有人擔心,中央的錢是下去了,但地方尤其是一些欠發達縣市的配套資金難以到位。

  張茅:有些地方財政確有困難,但也存在思想認識的問題。今年我國經濟形勢持續向好,前5個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30.8%。要把蛋糕切好,更多的資金要用於民生。

  這涉及官員的政績觀問題。過去我們一些幹部忙著抓大項目、把GDP搞上去,而對於醫改這些要花大錢的民生項目,就不太積極。現在中央高度重視醫改工作,情況已經有所改變。最近關於“神木模式”的討論比較熱,我去過神木,它是百強縣,財力較足,人均400元補貼群眾醫療。如果我們的百強縣都這麼做,更多的群眾就能得到實惠。

  剛才,雷于藍副省長告訴我,廣東有個地市領導幹部説,我這條路不修,下一任還可以去修;但這個醫院不蓋不行,百姓等著看病啊。當然,路也是可以修的,但能否把有限財力優先投到醫療衛生等民生項目,確實考驗幹部的認識水平和執政能力。

  醫改不能一蹴而就,社會要有合理期望值

  南方日報:您多次強調,醫改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但能否通俗地告訴老百姓,新醫改3年下來,能解決什麼問題?

  張茅:確實,醫改是一個世界難題,美國經濟那麼發達還在搞醫改。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醫改不能一蹴而就,社會的期望值不能太高。

  本屆政府這3年醫改,能做什麼呢?首先,新農合人均補貼從目前的120元要提高到300元,這樣農民看病報銷比例和封頂線就能大幅提高。而且,針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這兩種大病,今年已經和民政部聯合啟動救助試點。

  其次,基本藥物制度3年內覆蓋全國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讓群眾用上安全、有效、便宜的藥物,降低看病負擔。

  第三,公共衛生9大項目都在實施,農村婦女免費篩查乳腺癌、宮頸癌,3年給100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

  公立醫院改革還需探索,但方向是明確的,就是要體現公益性,遏制醫院的趨利性。我們要剎住公立醫院的貸款、負債行為。現在醫院攀比買設備、蓋大樓,不惜貸款借錢,最後還是轉嫁到患者身上。深圳市政府出資建設醫院,現在公立醫院無一貸款負債,確實很難得,體現了政府責任。(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