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環境”正在形成

2013年07月24日 19:47 | 來源:央視網 記者:江易易 祝娟 仲昭舉 杜雨敖 郭城 | 手機看視頻

環渤海經濟圈,打造第三增長極

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環境”正在形成 

地處渤海灣深處的天津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資料圖)

 央視網(記者郭城 報道)2005年,位於中國發展重心由南向北推移和全球經濟重心自西向東轉移之交匯點的天津濱海新區,繼深圳、浦東之後,被賦予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國家使命”--帶動環渤海乃至我國北方經濟發展。

天時地利人和

根據“‘戰略極點’牽引”的國家規劃,區域重心猶如“多米克骨牌”,發展浪潮已由珠三角、長三角向環渤海涌動。8年櫛風沐雨,8載砥礪奮進。濱海新區開發勢如破竹,主要經濟指標直衝雲霄:年均增速超過20%,生産總值達到7205億元,實現了“再造一個半天津”的發展奇跡。

今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踏上這片生機勃發的熱土,當得知這裡經濟總量佔到天津“半壁江山”以上時十分高興,要求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

“投資錯過了深圳特區,錯過了上海浦東,千萬不要錯過天津濱海新區!”不少人都不約而同地如此回答選擇濱海新區發展的原因。

分析濱海新區經濟迅猛增長的原因,曾經擔任“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的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一個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要培養增長極,使要素向這個點快速聚集,到一定階段後,就會向外輻射,對整個區域産生帶動效應。和20世紀80年代的深圳、浦東無意識培養增長極不同,濱海新區是從國家層面有意識地培養增長極。

作為第三增長極,濱海新區的崛起既佔天時,也有地利。一個區域,經濟要素集聚多了,就會導致要素成本的提高,資本也會尋找新的利潤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珠三角、長三角各領風騷十餘年,肖金成説,2004年他帶領團隊去濱海新區做戰略研究,中國經濟重心正在北移,而當時北方較南方發展速度較慢,改革開放滯後,環渤海、京津冀提了多年而顯效有限,有人想投資但又不知道去哪投資。於是,北方需要一個亮點,需要一個經濟增長極,像燈塔一樣,讓很多人都能看見,這是天時。

在環渤海經濟圈,濱海新區有著突出的基礎、優勢和條件,作為濱海新區一部分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曾提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地利之優顯而易見。

21世紀之初,在天津發展規劃報告中,提出將濱海新區作為經濟增長極來培養。2006年5月,國務院批准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得了”先試先行“的資格。而在兩個月後國務院批復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中,將天津定位為環渤海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自此,天時、地利、人和,齊聚天津濱海新區。

環渤海共識共贏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力度不斷地加快加深,天津乃至整個環渤海區域都對以大學畢業生為代表的新興人才顯現出強大的吸引力。環渤海地區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正在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今年6月8日,在河北召開的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統籌研究環渤海經濟帶規劃,中央、地方、企業等各方應共同努力,把環渤海地區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2012年,環渤海區域五省(區)二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遼寧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GDP總量為16,0176.82億元,約佔全國GDP總量(51,9322億元)的30.84%;年末常住人口數為3,0944.51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13,5404萬人)的22.85%。其中,京津冀地區作為環渤海區域的核心區,是我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2012年,京津冀地區GDP總量為5,7261.18億元,約佔環渤海區域的35.75%,全國的11%;年末常住人口數為1,0769.96萬人,約佔環渤海區域的34.8%,全國的7.95%。

由於地緣和經濟依存的關係,環渤海區域省市間合作由來已久。為了引導、提升和統籌區域合作工作,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1986年4月,在時任天津市市長李瑞環的大力倡導下,天津市聯合環渤海14個沿海城市(地區)共同發起成立了環渤海區域唯一的政府間區域合作組織--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後於2008年9月更名為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以下簡稱”市長聯席會“)。天津被推舉為”市長聯席會“主任城市,市長聯席會辦公室設在天津市合作交流辦。

“有效的機制建設是實現區域務實合作的根本保證。”天津市合作交流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京津冀晉蒙政協論壇、京津冀都市圈工作會等,共同構築起了省市間溝通協調的重要機制。”

目前,環渤海區域“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協調發展,實現共贏”的理念已成為環渤海區域各省市廣泛共識,各地都站在融入區域發展的高度提出發展規劃和産業定位。環渤海區域各省之間已初步形成了“高層互訪推動、部門協調組織、企業落實合作”的工作機制,環渤海各省市區之間簽署了一系列政府間合作紀要和框架協議。行業推動、資源整合方面,在“市長聯席會”的組織和推動下,區域內先後成立了企業、人才、房地産、節能、旅遊、資訊、媒體、醫療等18家區域合作組織,區域內各城市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成為合作的中堅力量,積極發揮凝聚作用,有效整合區域資源,推動專項領域深度合作,促進區域經貿交流。

濱海新區作龍頭

深入濱海新區,縱觀北塘南港,橫掃西區東疆,塔吊林立、車械轟鳴、哨令起伏的開發現場,即使閉上雙眼都能隨處可尋,敢為人先、奮勇求進的創業熱浪陣陣撲面而來,令人感憾、敬慕“第三極”散發而出的無盡魅力。

憑藉時不我待的精神動力、舍我其誰的實幹勁頭,以及“五加二、白加黑”的齊心苦幹,濱海人跑出了令人咋舌、創紀錄的“濱海時速”:

15個月,空客A320飛機總裝線建成投産,刷新空客建廠紀錄;27個月,國內規模最大的百萬噸乙烯單套裝置從藍圖躍入産能;18個月,天津港北港池集裝箱三期碼頭工程完工,比預計工期縮短一半;3年,以功能區開發建設為載體、總投資1.5萬億元的“十大戰役”碩果纍纍、成績顯著……

打開濱海新區這份“國家使命”答卷,不難發現中國經濟版圖上“濱海板塊”已然強勢崛起:2010年上半年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浦東新區,2012年達到7205億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長24%!

“要繼續舉全市之力,加大對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支持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強調,“擔當龍頭重任,需要高速增長、做大總量,但決不能犧牲質量換數量。”濱海新區就是要咬定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産業體系不放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科學發展模式。

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市長黃興國指出,新時期新階段,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面臨著新任務、新挑戰,必須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追求更高水平,瞄準更高目標,緊緊圍繞功能定位,實現改革發展的新突破。要在大項目好項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完善載體,全面加快功能區開發,堅持“高新、集群、鏈條”六個字,開展高水平招商引資,引進更多帶動作用強的龍頭項目,講求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強化監管,精心施工,創造一流的精品工程。

這裡的科學發展“擲地有聲”,這裡的龍頭項目“多如繁星”:2012年,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與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優勢産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2670億元,佔工業總量約九成;建成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納米工程研究院等5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發中心,三星、諾維信、豐田等129家企業研發或工程技術中心;實施200項自主創新重大項目;2012年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累計分別下降25%、28%左右……

“透過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濱海新區的高速增長並非簡單地規模擴張。”天津市副市長、濱海新區區長宗國英説,“這種建立在高質量之上的增長,體現著科學發展遠見,也構築起持久的競爭優勢。”

“今後五年,是實現中央給予濱海新區定位的關鍵時期。濱海新區將瞄準‘高新、集群、鏈條’,打造更多世界級和國家級産業基地,搶佔制高點,構築持久競爭‘殺手锏’。”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袁桐利説。

海耕精神中國夢

雙城戰略為天津的發展開拓了2270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區,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開發區。在定位上,濱海新區以工業和港口為主,而老城區,則保持自身的文化、商業傳統。

“天津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繼續攻堅克難,用足用好先行先試優勢,力爭實現新突破。”孫春蘭説,“港口是天津未來發展的最大優勢。要實現中央對天津和濱海新區的定位,就必須在港口上做足文章,實現以港興城、港城互動。”

比對中國口岸地圖和區域經濟地圖可以發現,兩者高度重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經濟區,恰恰是世界級大港所在地。而從全球範圍來看,世界級大港也多位於海灣內,帶動經濟風生水起。這再一次證明了,地處渤海灣深處的天津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

在渤海灣深處,一條長達153公里的海岸線上,世界第四大港天津港橫亙於此,先後建成天津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30萬噸級原油碼頭,與中國北方最大的貨運樞紐機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海天擁抱”,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裡激蕩薈萃。

於是,有人説,天津人有一種海耕精神,面對命運不甘心、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競爭不服輸。

若有機會觀察一下賽場上的天津女排,也能“管中窺豹”。

正是在一次次歷史際遇面前,天津始終體現出務實進取的銳氣、開拓發展的膽識和開放創新的胸襟。在先進工業文化熏陶下的天津,務實與發展,圖變與求新,開放與包容,成為天津人民的價值取向與共同追求。

如今,經歷連續5年年均16.5%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這座城市的經濟實力和地位正發生深刻轉變,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開始顯現。到2020年,天津將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文明生態城市。

面對新的歷史時期召喚,天津,這座近61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正越發開放、包容與多元,越發朝氣、生機與活力,千舟競發、百舸爭流,厚積薄發、一馬當先。

這就是當代中國經濟版圖上最躍動、最強音的“第三極”,正俯首疾筆描繪著我國經濟發展史上濃墨重彩般的全新篇章。

專家:新趨勢新方向

環渤海經濟區,由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的廣大經濟區域所組成,包括三個次級經濟區: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

建設部住宅專家組專家謝遠驥表示,“環渤海經濟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對全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引導和支撐作用,使河北沿海地區和我國其他東部沿海地區共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國際交往、合作的前沿陣地。”

“環渤海經濟圈具備了形成大區域城市群所必需的發展條件和地理區位優勢,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山東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對此表示,“充分利用日本、韓國的産業轉移和一切國際有利條件,加快環渤海和東北亞經濟圈中我國最大城市群,即環渤海城市圈的協調發展,應當是新的趨勢和新的方向。”

黃海洲強調,“以開放的心態、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進行開放的佈局,進行全球配置,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全球化的新時代,才可以贏得先機。”

------------------------------------------------------------

網絡新聞聯播封面報道《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環境”正在形成》20130725

No1:  揮別舊模式,給市場鬆綁

No2:  政府密集放權,改革紅利顯現

No3:  全國試點“營改增”,企業減負擴內需

No4:  建設自由貿易區上海再成“發動機”

No5:  環渤海經濟圈,打造第三增長極

分享
今日新聞聚焦
更多精彩推薦
聯絡我們
總監:呂正標
值班總監:鄭根嶺 索剛雷 徐學良 唐曉燕 段文博 張蘭
採訪主管:袁旻 馮曄
編輯主管:潘幸知 張奇斌

郵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