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跨國婚姻60年變奏曲
央視網(特約記者徐崇 報道)20世紀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的一對年輕人相戀了。女生是一個漂亮的中國女孩兒,叫宋懷桂;男生叫萬曼,來自保加利亞。在那個政治挂帥的年代,異國情侶的戀愛分外不易。他們每次約會,都像是搞地下工作,躲躲藏藏;戀情公開後,女孩遭遇到來自家庭、社會的種種阻力和警告。最終,還是周恩來總理收到這地年輕人的信後,特批了他們的結合申請,成就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樁跨國婚姻。
1980年,23歲的女青年李爽,帶著自己的木板畫作品到中國美術館參展,其間邂逅法國外交官白天祥。兩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係。然而,第二年9月9日,李爽被捕,不久後被判處二年勞教。白天祥則被驅逐出境。後來,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期間向鄧小平提及此事,李爽才獲得特批被釋放。李爽出獄後去了巴黎,與白天祥終成眷屬。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政治生活高於一切,這個國家發生的事情,幾乎都要被人為地與政治聯絡起來。因而,那時發生在中國的跨國戀情和婚姻,常常被社會和政府看成是“裏通外國”。
改革開放改變了這一切。隨著外資、外國人大量涌入我國,中國人接觸、認識外界和外國人的機會越來越多,涉外婚姻不可避免地隨之增加。
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功利性”要素成為涉外婚姻當中的一個重要事實。年輕漂亮的中國女性依偎在藍眼睛、黃頭髮的“白鬍子老爺爺”身邊,成為一些開放城市街頭的常見景象,而外國女性嫁給中國郎的數量少之又少。那時的中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穩步提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仍有極大的懸殊;人們創造財富的機會和平臺,也遠不如眼下這麼多。因而,嫁給老外--不管他年齡幾何,成為不少中國女性發家致富的捷徑。
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財富的急速積累,中國社會的軟硬體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開始成為很多外國人就業、創業和生活的“新大陸”。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涉外婚姻的數量穩步增加。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間,在上海登記的涉外婚姻超過2.1萬對,平均每年3000對,這個數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近些年,北京每年新增涉外婚姻千余對;江西2012年涉外婚姻登記1550對,聯姻範圍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洋媳婦”嫁到江西的佔80%;青島近幾年年增涉外婚姻約400對,異國情侶婚後大多選擇定居青島……
我國涉外婚姻的內涵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婚姻中的外籍人士大多能以平常心態對待與配偶可能存在的文化差異,中國人面對涉外婚姻越發趨於理性,男女雙方在年齡、文化素養、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差距明顯縮小,感情成為擇偶的主要因素……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張仁璽不久前所作的調查顯示,我國的涉外婚姻目前有增加的趨勢,但離婚率一直都不高,只佔10%左右,低於中國內地的平均水平。
分析人士總結認為,政治—功利—感情,便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涉外婚姻走過的路。中國涉外婚姻內涵和特點的發展變化,正是在這三大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
網絡新聞聯播封面報道《跨國婚姻調查:娶(嫁)個老外過日子》20130616
No1: 我國跨國婚姻60年變奏曲
No2: 在中國結婚真不容易
No3: 三對跨國夫妻的新疆故事
No4: 一對小夫妻的幸福憧憬
No5: 跨國婚姻,父母這關不好過
No6: 跨國婚姻新特點:年齡差距縮小、學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