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教育圖文 >

80後村官“民情日記”:村小50年才出一名高中生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4日 10: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位雲南邊境村大學生村官的特別意願——

  為兩條還沒修好的路再幹三年

  保虎的經歷可謂曲折。高中時,成績一直非常優秀的保虎因為貧困輟學,外出打工。他當過推銷員、售貨員、禮賓員、建築工地農民工。直到高中畢業三年後,保虎考入雲南師範大學,終於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畢業後,學習商務英語的保虎邊工作邊考公務員。2009年,他卻突然放棄了難得的公務員面試機會,選擇了一條旁人看來有些意外的路。“當時看到電視、報紙上常常報道大學生村官,好多北大、清華的名校畢業生都放棄高薪工作去當村官,我也動心了。”

  也許是雙魚座的浪漫性格作祟,保虎選擇了風景秀麗的西雙版納。“我覺得那裏風景很美,又能鍛鍊自己。”保虎説,“而且不管將來怎麼發展,基層經驗都是很重要的。”

  2009年9月,保虎走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臘縣易武鄉納麼田村,開始了他的村官生涯。

  差點被嚇跑的“橡膠專家”

  納麼田村位於易武鄉西部中國與老撾邊境,秀美的風景背後是讓保虎觸目驚心的落後與貧窮。雖然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當地的實際情況還是讓保虎有些愕然。

  在2009年9月16日的“民情日記”裏,保虎這樣寫道:“今天易武鄉副鄉長黃曉明同志送我到村裏,村委給予我的第一觀感是破敗不堪,村委辦公樓一片狼藉,沒有正規的辦公室、沒有電視,沒有電話,連廁所都沒有。”

  那一晚,保虎獨自住在村政府。深夜,窗外怪異的鳥獸叫聲讓他膽戰心驚。“當時我就想,明天早上我就買票回昆明。”保虎笑道,“可還有另外一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是你自己作的選擇,你就得堅持。”

  第二天,保虎沒有走。他請村支書帶他去“串門”。在這片13.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佈著8個村民小組,包括傣族、瑤族、彝族、佤族等多個民族。“依稀可見的古文明裏透著強烈的剽悍的民風”是留給保虎的第一印象。而淳樸的老百姓看這個山外來的大學生同樣“新鮮”,就像看到了“外星人”。

  幾天下來,保虎基本了解了村裏的情況:“地處邊境,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沒有主導産業,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甚至沒有文化。”保虎得知,村小學建校50年才出了一名高中生,許多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回家結婚生子。有些村組幹部甚至連在文件上蓋公章都不會。

  “文化落後,就想辦法幫他們提高素質吧!”於是,保虎向村裏建議,辦一個“農家書屋”。然而書屋辦起來,保虎卻發現,根本沒有人來看。“後來才了解,老百姓看不懂漢字。所以我們就自己看,看過之後再由每個寨子裏的組長翻譯給老百姓聽。”

  西雙版納地區氣候條件適合種植橡膠,國家也對當地橡膠産業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可是,最早種下的橡膠樹苗竟然會被村民放牛吃掉。在保虎上任之前,村裏的橡膠産業一直萎靡不振。剛到村裏,就有老百姓找到保虎,反映橡膠樹得病快死了。“我也不懂怎麼治,就覺得橡膠管理是個相當大的問題。”為了實現橡膠産業經濟化管理,保虎一邊讀書自學,一邊聯絡技術人員。慢慢地,村裏的橡膠産業越來越規範。

  橡膠樹一般生長8年左右可以開割。有些村民見先種樹的人賺了錢,也急著開割自家才種5年的樹。為説服老百姓科學種植,保虎就耐心地一遍一遍給他們講道理,“像給小學生説話那樣”。有時遇到問題百姓聽不懂,保虎還要“現場表演”,自己動手做示範。3年下來,他儼然成了橡膠種植專家。

  再幹三年,為兩條沒修好的路

  “農村工作無小事,事事關係到民生。只有抓好每一項工作,老百姓才會擁護我們,才會把我們當親人。”保虎説,“老百姓的要求也很低,只要我們時刻挂著他們,時刻與他們的心連在一起,我們的工作就會在農村生根發芽。”

  村民王琴生活十分困難。丈夫離世,自己患病,加上孩子的學費,給這個本就搖搖欲墜的家庭雪上加霜。201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王琴家的房屋成了“水簾洞”,接到求助電話,保虎冒著大雨衝到王琴家。看著一家人無助的表情,保虎不禁落淚。事後,保虎為王琴家爭取到低保,還想辦法四處借錢,終於幫王琴家蓋起了新房子。

  因為地處邊境,村裏有許多舉家從老撾搬遷而來的“編外”村民。因為沒有土地,也沒有身份,這些村民的生活舉步維艱。2011年人口普查時,保虎向上級反映了情況,為他們爭取到了合法身份。

  每逢各種節日、紅白喜事,保虎就會組織老百姓聚會慶祝,促進各個民族間相互交流。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少,村裏的氣氛變得“其樂融融”。

  “村民都説我是雷鋒,是好人。”保虎笑著説,“我聽了心裏暖暖的,但我知道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

  村裏道路條件一直不好,保虎便向村委會建議修路。從寫申請報告開始一路順利,籌資時卻遇到了困難。為了帶動老百姓,保虎做了村裏第一個捐款修路的人。“百姓一看我一個外地人都來捐錢,覺得很感動,也被我帶動了。”保虎説,“修路隊一來,老百姓都跑出來看。現在路修好了,摩托車都跟著多了起來。”

  由於資金原因,通往瑤族村落和彝族、佤族村落的路還沒有修,這也成了保虎的一個心病。今年9月,村官任職已經期滿的保虎決定續聘,再幹三年村官。“這兩條沒修好的路就是讓我留下來的理由。”

  金錢無法衡量人生價值

  在保虎的努力下,納麼田村的生活越過越好,農民人均總收入由2009年的2379元增加到2012年的4980元,全村8個村小組全部通水、通電、通郵,廣播、電視、電話覆蓋率達100%。“我來的時候,老百姓腰裏挎的都是刀。現在他們腰裏挂的都是手機了,而且可能比你用的還好。”保虎笑道。

  其實,當保虎發現當年的同學都開上了奧迪、住上了樓房,而自己連“花七塊錢買四五棵白菜”都心疼,他不是沒想過放棄。當村官收入本來就不高,維持一個人的生活都捉襟見肘。現在,連讀書時勤工儉學攢下的“老本”都被他拿出來貼補村裏的貧困戶。“單單從經濟這方面講,我肯定是吃虧了,但從人生價值這方面來講還是值得的。”保虎説,“每次這樣想,就覺得還是留下來吧。”

  白天,保虎在村裏工作,晚上就住在村委會,因為要“守著村裏的財産”。看月亮、數星星雖然浪漫,時間一長未免寂寞。為了“找點事做”,保虎從寫農村地區調研報告開始,在理論研究方面也開闢了一條“路”。

  三年裏,保虎的多篇作品在《人民日報》等權威報刊上刊登、獲獎。2012年,他還作為大學生村官代表,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90週年大會”。

  對於保虎來説,這一系列的榮譽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責任。“我只是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好一名共産黨員和大學生村官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保虎坦言,自己不會一直留在農村。但是,不管將來在哪發展,他都會盡己所能為村子的發展作一點貢獻。因為在保虎心裏,納麼田村就是他的第二個家鄉。(記者 黃丹羽)

熱詞:

  • 民情日記
  • 大學生村官
  • 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