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晴 川:新“24孝”未突破舊“24孝”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5日 03: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看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者:晴川

  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佈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其中包含教父母學會上網,每週給父母打電話。(齊魯網相關新聞:新“24孝”行動標準出爐 包括教父母學上網等)

  新“24孝”的亮點的確不少,比如其中包含的教父母學會上網等,這顯然是對舊“24孝”創新。但是,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兩者本質上並未變化,“傳承”的太多。一在條塊都一樣。“24孝”?這似乎有點數字崇拜的意味。為何不是“23”或者“25”呢?難道買臺電腦給父母,就是“孝”?如果經濟因素制約而未買,是否就是不孝?二在針對的都是自己的父母。當然,“孝”的首要一條,就是要學會“各人自掃門前雪”,這是中華傳統“孝道”的核心價值。但是,作為現代人,孝的內涵卻不能一成不變,外延更要擴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需要在人們心中紮根。尤其在失獨老人高達百萬之巨的當下,更該體現青年人該有的大氣。“孝父母”延伸到“孝他”,才是完美的“孝”。這兩方面,新“24孝”並沒有突破舊“24孝”,顯得過於跼踀狹隘。

  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往下説,還有兩點不得不提及。一是行孝與物質滿足一樣,需要“量入為出”。不僅對父母,對別的老人亦然。比如,“為父母買合適的保險,定期做體檢”,就有點強人所難。很多打工者,自己都做不到,讓父母優先,即便做到,恐怕也會被老人斥為“燒錢、浪費”,想法是好卻不免天真。比如,面對跌倒的老人或公交車上無座的老人,就該義無反顧地伸手和站起。對父母充滿孝順,如果對他人的困境,尤其是力所能及甚至舉手之勞的事,卻袖手旁觀或者熟視無睹,那這樣的孝就被狠狠地打了折扣,是虛偽的孝。二是行孝需要“因人而異”。人的個體千差萬別,無論從生理還是文化人格上看,各人情形不一,有些老年人身體健康,有些可能連年疾病纏身;有些老年人平易智慧,有些卻為老不尊、自私專橫……如果習慣於居高臨下地做道德層面的預設,以為天下的老人,都是需要“兼濟”的弱者,因為不是事實,就難免犯“自作多情”的毛病。顯然,“行孝”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遵從、尊重老人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這往小裏説,就是儘量“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往大了説,就是要體現“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這兩點,遠比廉價的憐憫和過度的虛假關心討人歡喜,更能檢視一個人是否真的有“孝心”。

  有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有7000多萬,佔到60歲以上老齡人口總數的一半。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90%。有一句公益宣傳語這麼説:“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是‘漂一族’,離家千里,有孝不能盡。”這更像一聲慨嘆,撥動了‘漂一族’心裏最軟的那根弦。雖然新“24孝”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行動標準,沒事可以自我對照,提醒自己時刻盡孝,但是,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已經讓“行孝”成為“鏡花水月”。看來,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單單靠小輩“行孝”是不能成的,必須要有國家的制度保障這個“孝”見成效的根基支撐。

  延伸閱讀:

  劉孫恒:新“24孝”不局限盡孝的多寡

熱詞:

  • 父母
  • 行孝
  • 孝心
  • 23
  • 兼濟
  • 25
  • 孝道
  • 一族
  • rsquo
  • ls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