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醫學生轉行”關乎職業選擇趨利性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4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著名醫改專家李玲日前透露,“中國各級醫學院校每年招錄的醫學生,約有60萬人。最後只有約10萬人能成為醫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費”。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卻面臨人才緊缺的困境,尤其是農村全科醫生極度匱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國至少應配備60萬名全科醫生,但中國目前只有7.8萬人,且素質不容樂觀。由此,李玲表示,“我國醫生培養體系還需大改,變‘廣種薄收’為‘量少質優’”。

  “醫學生轉行”,或許並不是個問題。專業與工作不對應,是高校學生的普遍際遇。然而,絕大多數工作,都具備“可替代性”,從業者專業對口與否並不重要;而醫生一職,需要深厚的技術積澱、經驗累加,非外行人短時間內可以“匆匆上崗”。50萬醫學生流失,卻難有等量的“補位者”,由此造成的供需失衡,勢必影響社會的整體福利。

  在民眾認知中,醫生一貫是極受尊敬的職業,收入不菲、自我實現感強。雖然近年曝出各色醜聞,但“醫生”的社會地位並未被撼動。

  可以説,每年50余萬醫學生轉行,無關對行業前景的悲觀預期,更多的是拜“失敗的醫學教育”所賜。首先,擴招使畢業生數量多於現實“需要”——這裡指的是城鎮醫院的人才需求量;其次,誠如有媒體所説,醫科課程設置“重理論輕臨床”,導致大半醫學生職業素養堪憂。

  理論上,一個醫科畢業生,找到一份醫護工作絕無難度,畢竟那麼多社區醫院、農村診所,長期處於“後繼無人”的境地。但大學生的身份優越感,以及高等教育所暗許的“體面生活”,早已斷絕了醫學生回到基層、回歸鄉土的可能。相比于攻讀本科、碩士、博士的高昂成本,去“衛生站、小診所”工作,或許連教育花費都無法收回。

  一面是多數醫學生無奈轉行,一面卻是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急缺人手,看似矛盾的詭譎風景,實則並無多少關聯:正宗的“醫學生”,培養週期長至近十年,他們的職業能力,只有在具備相應硬體能力、擔負更複雜使命的“大醫院”才可充分施展;而社區醫院、農村診所的人才缺口,本應通過“定向培養”的政府工程予以解決——事實上,“十二五”期間,相關嘗試已經展開。

  正視“醫學生高轉行率”問題,先當剝離對醫學生的不當期待。將基層醫療人才緊缺現狀,與醫科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挂鉤,顯然有欠公平。人性趨利,從醫與否,皆是權衡利弊後的選擇。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既有高校資源,到底能支撐多少醫科生,保質完成學歷教育?”,還有“醫學生真正心儀的那些單位,到底能吸納多少畢業生?”。凡此種種,厘清之後,才可切實開啟糾偏之路。

  (相關報道見8月13日《中國青年報》)

熱詞:

  • 醫學生
  • 職業選擇
  • 職業能力
  • 醫生
  • 趨利性
  • 職業素養
  • 畢業生
  • 醫科
  • 醫學生轉行
  • 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