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嘎三胡"創新滬語傳播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4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市第一個社區上海話俱樂部——“嘎三胡俱樂部”,在靜安區南京西路社區成立,成立後第一次活動,是“小巴臘子嘎三胡”,上海大學錢乃榮教授、上海滑稽劇團團長錢程、新聞坊主持人黃浩等滬語專家,走進社區,教小朋友們講經典的滬語童謠。(8月3日解放日報)

  童謠、故事最能夠讓孩子記住。用最便捷的形式,最接近孩子生活的方式,來傳播滬語方言,肯定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就像我們學習一門外語,如果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尤其是住在老外家裏,那麼學到的,是地地道道標準的外語,遠比在學校裏啃上幾年外語來的見效,滬語傳播也同理。

  因此象“從前有個老伯伯,一天八月八號,乘了一部8路電車,來到八仙橋,吃了一碗八寶飯,用特銅鈿八千八百八十八塊八角八分”這類滬語童謠,讓“小巴臘子”和志願者嘉賓圍繞“暑假哪最好玩”、“聽聽上海閒話”、“學説上海閒話”等主題,用上海話嘎三胡。“小巴臘子”們紛紛表示,俱樂部活動真是好玩、有趣。

  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學習滬語方言,用“嘎三胡”的形式,兒歌童謠的內容,讓他們仿佛回到老上海的時光,這種方式,加深孩子們的記憶,創新滬語傳播方式,拓展課堂之外的內容,一定會受到非常突出的語言傳播記憶效果。

  傳承滬語方言,也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用接地氣的形式,尤其是針對孩子,抑或白領青年,外來建造者需要來傳授,都是一樣的道理。針對方言能力傳授的特殊規律,市教委就曾經倡議過,上海市民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不要放棄使用上海話,甚至可以有意識地多説説上海話,讓孩子多練練。所以對這种家門口傳承滬語方言的形式,要鼓勵、支持申城的各個街道、各個居委,通過適當的方式,在社區中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語言服務,塑造上海話的母語環境,提供上海話學習和使用的交流平臺,這也是繁榮發展文化的表現。

  滬語方言作為城市的非遺項目,發動廣大的市民,運用他們的智慧,創造性的組織活動,用最實際、最有效用的形式,邀請志願者嘉賓與社區居民用上海話談天説地“嘎三胡”,天南海北的聊家常,為有學習上海話需要的社區居民,提供免費教學滬語非遺的服務,在社區交流中講上海方言、小區活動中傳播交流上海方言,這種身邊的傳播形式和傳承方法,一定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是創新海派文化傳承的一個途徑。

  設想如果外來人群和孩子們,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反復的吟誦傳唱“篤、篤、篤、賣糖粥,三斤核桃四斤殼???”、“外婆橋、搖阿搖,搖到外婆橋???”這些童謠兒歌,交流上海滬語方言的習慣用語,一定能潛移默化的實現滬語方言教化傳授的目的,彰顯地方語言的獨特魅力。

熱詞:

  • 滬語
  • 傳播形式
  • 傳播方式
  • 傳播交流
  • 童謠
  • 俱樂部
  • 外語
  • 嘎三胡
  • 上海話
  • 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