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上海建滬語數據庫 錄音者父母配偶均需是浦西人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5日 08: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大學生建“阿拉滬語社”助滬語傳播。/CFP供圖

上海公交車滬語報站曾引發熱議。/CFP供圖

  滬四成中學生不會上海話 純正浦西音今年嚴選入庫

  政府已選“發音人”建設“上海話數據庫” 浦西上海話錄入點要求發音人父母、配偶必須是“純”浦西人

  晚上8點多,上海老西門地鐵站口,幾個小孩在玩遊戲,互相之間的交流都是説普通話,不過,他們幾個都是地道的上海人。

  這種情況已非偶然。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即使是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學生,也只有六成左右能完全聽懂且會説上海話。不少語言專家擔心,這樣的年輕人組成家庭,將不會再傳承上海話,上海話的消失也不再是危言聳聽。為此,著名滬語專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編寫的《小學生學説上海話》,預計於今年8月初出版,這將是上海市首部教小學生説上海話的書籍……推廣普通話,傳承上海話,在上海官方和民間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實際上,全國還有不少地方方言都面臨衰微,只是程度不一。200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一旦建成,將為全國的地方方言留存有聲資料,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文/本報駐上海記者周裕嫵

  上海話數據庫是“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的一部分,近日,“最純正”的上海話數據庫有了新內容,上海中心城區的4位上海話“發音人”已經錄音,同時,上海電視臺也推出上海首檔滬語版新聞節目,在網上引起熱議。而其他區域如江蘇、上海、雲南、北京、廣西和遼寧等地的方言採集工作也在陸續進行,一場方言保護運動正在全國展開。

  選拔發音人 父母和配偶必須是浦西人

  據了解,“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聲”,也就是要實地採集真實語音、並建立真實話語及其轉寫文本的資料庫。

  上海在去年3月正式啟動建庫工作,在全國屬於較早啟動該項工作的城市,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招募上海話發音人。招募的條件參照國家規定,頗為嚴苛。

  在一般上海人看來,純正的上海話發音來自浦西中心城區,青浦、奉賢等區的上海話則被認為有口音,相關部門在全上海設立了12個上海話錄音點,選拔所在地區的發音人,所有的錄音都將入庫。作為中心城區的浦西,自然也成為語音錄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對發音人的選擇更為嚴格。

  當地要求:老年發音人須出生於1941年至1950年之間;青年發音人須出生於1971年至1980年之間;必須出生、成長在浦西地區,之後沒去上海郊區或外地連續生活、學習、工作4年或4年以上;父母長期在浦西城區生活居住,説浦西城區方言;配偶的出生、成長和居住地均為浦西城區,或上世紀90年代才搬到浦西城區以外的上海其他區縣居住,説浦西方言。

  另外,為了保證發音清晰,專家還會檢查發音人的發聲器官,牙齒或舌頭如有缺陷則不符合要求。“有的人可以説很地道的上海話,但聲音沙啞,這會對後期的音色分析有影響。”上海話數據庫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劉民鋼對本報記者解釋。他表示,老年發音人相對好招一些,而青年發音人稍微有點難招。

  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下簡稱語委辦)的工作人員表示,上海今年將公開招募50名左右上海話發音人,建立上海方言數據庫。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12個採錄點招募發音人的工作整體進展比較順利,但也有個別採錄點遇到了一定困難。根據要求,發音人出生、成長都必須在該區域,而有的採錄點因為城市化進程較快,而且人員流動性大,完全符合條件的人很難尋找。最困難的是浦東川沙採錄點,缺少一位70年代出生的男性發音人,不過現在已經有了合適人選。根據計劃,12個調查點有聲數據的採錄、記音和轉錄工作,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本地人聲音 不説上海話怎是上海人

  37歲的錢亦蕉和65歲的周元吉是在這次招募中被選為浦西中心城區的兩位發音人。

  談及為何報名發音人?錢亦蕉説:“我們家女兒一開始是教她上海話,她不怎麼學,後來進了幼兒園,講的是普通話,看電視節目也是普通話,女兒現在8歲,雖然她聽得懂,但很少會主動開口講上海話。現在很多上海人家庭都擔憂,小孩不會説上海話,那還是上海人嗎?上海話會不會就此消失?”

  現在在某媒體擔任編輯的錢亦蕉,同事中有一半是上海人。“以前工作一般都是先説上海話,再根據交談對象改説普通話;而現在一開口説的是普通話,再根據情況判斷要不要説上海話。”錢亦蕉説。

  周元吉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某學會的退休幹部,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有和錢亦蕉相似的擔憂。他説:“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上海話有深厚感情,我的愛人也是上海人,但是我們的小孩因為讀書是全托和寄宿,現在講的上海話已經不標準了,回家和我們也是講普通話,社會上好多年輕人現在都有這情況,上海話講不標準,雖然上海話本來就是海納百川的,但我還是擔心,如果我們走了,我們的下一代他們講不好上海話,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就更不會了。”

  最新調查 僅六成本地學生會説滬語

  近日,上海社會科學院發佈了《2012年上海市中小學生成長情況最新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市中小學生的日常習慣用語為普通話,滬語則處於弱勢地位,即使在上海本地出生的學生中,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會説上海話。

  無獨有偶,今年“兩會”期間,農工黨上海市委提交提案指出,如果滬語無法保持健康活力,那麼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眾多文化形態將會迅速枯萎。在此前的調研中,農工黨上海市委發現,近些年滬語的創新造詞能力明顯下降,許多固有的句型被侵蝕,滬語的基本特徵正在逐漸弱化以致消失,一些固有詞彙逐漸被北方官話系統相應詞彙所取代,很多情況下,人們將普通話發音的詞語插入句子中,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青少年中,在四五十歲的人群中也時有發生。

  著名滬語專家、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錢乃榮直言,保護上海方言已經到了很重要很關鍵的時候,如果上海人家庭通用語言不是上海話的比例再升高,不會説上海話的年輕人組合的家庭,其下一代就不會再傳承上海話了,上海話的消失將絕不是危言聳聽。“語言總是要變的,只是現在在朝衰落的方向發展,語言的變化有覆蓋和更換,而對於現在的上海小學生來説,他們的上海話不是變化,不是更換,而是不講上海話了。”錢乃榮如是説。

  上海年青一代的上海話能力到底怎樣?上海市語委早在2005年就曾經對父母都出生在上海的8000名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做過上海話能力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在當時那個橫切面上,年齡越大的學生,上海話能力越強,即使是幼兒園的孩子,也沒有聽不懂的,只是不一定能開口説,説明年青一代可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習得上海話,因此當時的判斷是,説上海話的社會環境依然存在。”

  不過,上海市語委辦的該負責人同時坦承,這個情況可能在近幾年發生了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在餐館和超市等市民日常生活交際的環境中,講上海話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在家庭和社區中,説上海話的人也在減少。“我們目前正準備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對青少年學生的上海話能力做進一步的調查,希望能夠獲得比較精確有説服力的數據。”

  滬語專家 11歲後大部分只説普通話

  “現在對上海話感興趣的人,基本上都是上世紀80年代前半段出生的人,已經是少數人了,這勢必對上海話産生影響,世界語言的斷層就有這樣的教訓,70年代出生的人上海話講得再好也沒用,如果後面沒傳承,30年後就會斷層,”錢乃榮痛心地説,“根據這種情況,我早就有編書籍的想法,就是要打破小學生下課後只講普通話的局面,以比較有趣味的方式講上海的民謠、故事和剪紙滬劇等等上海地方文化,目的是讓他們開口講上海話。”

  錢乃榮表示,有科學研究發現,7歲以前的小孩子講方言是不需要教的,只要跟著父母或周邊的環境就可以自然習得,“我是1949年上的幼兒園,在上世紀50年代,很多從蘇北、寧波跟著父母到上海的小孩,他們有自己的方言,但到了學校後,很快就學會了上海話。過了11歲,再要學上海話就比較難了。現在大部分的孩子11歲以後在中小學裏只説普通話,如此的語言環境已經持續了20年,無怪乎現今中小學生不會説上海話了。這是造成上海話衰落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農工黨上海市委也指出,深層次的原因是前些年上海地區有關人員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矯枉過正”,把“推廣普通話”與“保留上海話”對立起來,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話對白版的電視連續劇《孽債》受到廣泛歡迎,但第二部滬語連續劇在開播之前被緊急叫停,只允許播出普通話版本;上海僅有的標誌性滬語廣播節目《阿富根談家常》,播出頻率一變再變,甚至還兩度停播。

  上海市語辦:不過度推行 也不過度維護

  上海話數據庫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劉民鋼對本報記者表示,不可否認,在維繫國家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方面,普通話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語言是文化的承載體,保留地方方言也是保留人類物種的多樣性,從這個角度來説,應有的態度應該是推廣普通話,保護地方方言,但要注意尺度,既不能過度推廣,也不能過度保護。

  “此次全國這麼大範圍開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就是為了搶救和保護方言,在標準語的衝擊下,有些方言消失比較快,趁著還有人會説,趕緊通過有聲數據留存下來。”劉民鋼如是説。他建議,可以在不違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前提下去保護地方語言和文字,比如可以提倡中小學生在學校之外使用方言。

  農工黨上海市委在兩會的提案中建議,上海市教委方面表示,在建設上海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的基礎上,在籌建中的“上海城市歷史博物館”增設上海方言分館,還將鼓勵有關單位編寫上海話教材,出版聲像讀物,推動部分院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和拓展課程,支持有關單位根據需求開展上海話學習、培訓。

  上海市語委辦的該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説:“目前對各地方方言發展的態勢有不同的判斷,我們的基本判斷是,有些方言在急速衰微,有些仍然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很好的作用,比如廣東話和上海話,在全國範圍內仍是強勢方言。不過,對正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隨著人員流動的加劇、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新上海人的急劇增長,年青一代的上海話母語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

  該負責人表示,當前上海要全面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要求,妥善處理好普通話與上海話的關係,使它們在不同層面的交際領域各自發揮功能、各盡其責,具體來講,就是“推廣普通話、傳承上海話”,一方面,將在機關公務政務活動、學校教育教學、媒體新聞宣傳和公共服務等公共交際場合中繼續推廣普通話,並努力提高市民的普通話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支持、鼓勵廣大市民在掌握普通話的同時,在家庭、社區等日常生活交際領域不放棄使用上海話,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定的上海話母語環境。

熱詞:

  • 上海
  • 滬語
  • 數據庫
  • 錄音
  • 父母
  • 配偶
  • 浦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