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奧運】一個眼神決定“生死”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1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瀋陽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倫敦奧運會乒乓球賽場上連續上演心理戰,從張繼科在先丟一局、大比分落後的被動局面逆轉薩姆索諾夫,到女單決賽丁寧崩潰、李曉霞“打瘋”,都扣人心弦。

  據悉,為出征倫敦奧運,國家隊在前期訓練保障方面為運動員配備了專家組,包括心理專家、技術科研人員、生理機能測試專家等。而除了中國,在倫敦奧運賽場上,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都派出了心理專家到現場幫助運動員緩解壓力。他們基本不帶工具、器械,只用只言片語,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心理專家已經成為奧運賽場上一支特殊而神秘的隊伍。

  對運動時人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始於上世紀初。1918年,美國運動心理學之父、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家格裏菲斯對足球運動員和籃球運動員的反應進行了比較,為之後的運動心理學研究播下了種子。此後,蘇聯、德國、日本等國也紛紛開始類似研究。

  1965年,首屆國際運動心理學大會在意大利舉行。這次大會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此後,有關運動心理的出版、會議和交流等活動更加活躍起來。同時,運動心理學已開始注重動力與相互作用之間的變量,並著重研究中間變量──運動員的直覺和認知。

  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各國開始把運動心理學從實驗室搬到運動場,研究運動員的心理準備以及兒童、康復性的運動心理學等課題。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田徑賽場上,三位天才因為典型的心理問題與金牌失之交臂。

  17歲的南非光腳長跑天才左拉與22歲的美國姑娘瑪麗,在3000米決賽中互相擠撞。瑪麗想從內道超越左拉,左拉反而故意向內道移動企圖阻礙瑪麗。一瞬間,瑪麗的釘鞋踩在左拉後腳跟上,導致瑪麗摔倒退出比賽。左拉雖然一瘸一拐跑完比賽,但僅獲得第7名。

  同樣是這屆奧運會,中國跳高天才朱建華無疑比這兩位長跑選手更加鬱悶。當時這位世界紀錄保持者本來可以挑戰2米40的高度,卻因為教練不能站在他看得見的地方而感覺忐忑不安。最後,他的橫桿停留在2.31米的高度。

  事後,專家分析,左拉的“簍蟹心理”導致了她的失敗。“簍蟹心理”是指在沒有蓋兒的竹簍裏,上面的蟹會擋住下面的蟹的出路,下面的蟹會用鉗子把上面的蟹拽下來,所以,最終所有的螃蟹都會困在開著的簍子裏。如果左拉讓開路,以長跑見長的她完全有可能在後半段收復失地。

  瑪麗則被專家評價為目的性過強。金牌是瑪麗的唯一追求,所以發令槍一開始,一場心理大戰隨即開幕。在幾次小打小鬧的推搡和身體碰撞之後,瑪麗終於發力向金牌衝擊。為了省下力氣,她只能從內側趕超對手。最終,在傷害了對手的同時,自己也跌倒了。

  朱建華的失手源於“克拉克現象”。澳大利亞長跑運動員羅蘭德 克拉克曾19次打破5千米和1萬米的世界紀錄,卻從未登上奧運會冠軍的寶座。因此,該現象即指優秀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不能正常發揮競技能力,從而導致比賽失常的現象。(李晨)

熱詞:

  • 生死
  • 左拉
  • 1918年
  • 運動心理學
  • 眼神
  • 瑪麗
  • 比賽
  • 心理專家
  • 金牌
  • 女單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