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奧運冠軍為何與父親"兩年未見"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1日 1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30日下午,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58公斤級比賽中,當22歲的李雪英以總成績246公斤奪冠時,她並不知道父親就在看臺上觀看她的比賽。看臺上的李相民有兩年多時間沒有見自己的女兒了,他擔心自己的到來打亂女兒的心思影響奧運會備戰。(7月31日《中國新聞網》)

  當李雪英站在領獎臺上,國歌奏響之時,相信許多人都會為這份屬於國家的榮耀激動和自豪,其中有一個人,他的激動和自豪,甚至要超過領獎臺上的李雪英,他就是在旁邊默默為女兒祝福的父親李相民。父愛深沉而偉大,所以我在為李雪英歡呼的同時,情不自禁地想問:為何這對父女兩年多的時間未見一面?

  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這樣的標題:《李雪英靠姐姐“減壓”,為奧運兩年未見父親》。“為奧運”就是為金牌,為金牌就是“為國爭光”,所以新聞標題的輿論導向是非常明確的:弘揚運動員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精神,和古代鼓吹的“忠孝不能兩全”如出一轍。

  岳飛式的“精忠報國”自然讓人尊敬,運動員“為國爭光”的精神也值得肯定,然而我仍有疑問如鯁在喉不得不發:在傳統文化的浸淫下,我們是否形成了一種固化思維,習慣於將“大家”和“小家”、“集體”和“個體”對立起來?難道“為國爭光”就一定要犧牲家庭的親情嗎?在非極端的情況下,犧牲個體幸福又是否真的必要?即如在這件事中,為了備戰奧運,運動員真的有必要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不見父親嗎?難道説李雪英在一年前見上父親一面,就會影響她在一年後奪金?

  其實,在正統的儒家思想那裏,“忠”和“孝”往往是統一的,並非是對立的。孔子説,“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孔子的弟子有子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儒家關於孝的思想雖不乏糟粕,但其試圖由家庭仁愛通向社會仁愛、由家庭和諧通向社會和諧的主張,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尤顯得彌足珍貴,值得我們批判性的繼承和吸收。因此以割捨家庭親情的代價去“為國爭光”,並不值得鼓勵。

  雖然我們不清楚父女兩年未見,究竟是父親的堅持、女兒的主張,還是其他什麼人的意見,但從中不難窺見奧運選手背負的壓力之大,光彩奪目的金牌背後,掩埋著太多難以言表的個人苦痛。具體到舉重運動員而言,榮耀身後的辛酸更是眾所週知,英年早逝的才力,當搓澡工的鄒春蘭,以及開燒鹵店的黃燕蘭夫妻,無不折射職業生態的複雜和殘酷。也許,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體育的舉國體制,是否造成個體太多的犧牲?當我們把金牌和家庭親情對立起來的時候,是否金牌被賦予了太多體育之外的東西?而我們對金牌的過分追捧,是否有違奧運精神以及人類發展體育的初衷?

熱詞:

  • 為國爭光
  • 父親
  • 奧運會備戰
  • 金牌
  • 奧運冠軍
  • 小家
  • 個體
  • 奧運精神
  • 集體
  • 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