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放大運動員痛苦家史的病態審美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1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李雪英奪得倫敦奧運會舉重58公斤級的金牌時,他的父親李相民就在現場觀眾席上默默地注視著她,眼裏泛著淚花。65歲的李相民賽後含淚説,他現在就想馬上見到兩年未見的女兒。(7月31日新華社)

  每個奧運英雄都有一段難以吞咽的哀傷敘事,僅就已經奪冠的運動員就能看到不少,比如吳敏霞的母親患上乳腺腫瘤長達8年,其外公外婆去世,但家人對她守口如瓶;再比如,李雪英儘管很想念父親,但兩年見不到父親;郭文珺在孩子出生61天、還沒斷奶時,就決定拿起槍備戰倫敦奧運。此外,上屆奧運會前,女舉運動員曹磊的母親不幸去世,但消息被封鎖,教練在她奪冠後才告訴她這一噩耗……

  每每有類似新聞被挖掘出來,淚點低的人不免感動,陪著運動員傷心落淚,感嘆運動員太不容易了。但稍微一咂摸,就覺得不對勁也不是滋味。獎牌固然重要,但親情同樣重要,不宜將兩者對立,參加奧運會是為國爭光,是讓家人過得更好,如果連母親最後一面都無法見上、都外公外婆去世都未能送終,即便奪金又能如何?“子欲養而親不在”,如此懊喪何以排遣?

  多年來,不少人習慣於通過撕裂親情來展現運動員或典型的敬業。比如,有的勞模堅守崗位,父親快要病死了也不去看一眼,孩子發燒高到41度也不去照顧,妻子出了車禍也無暇陪伴,至於三顧家門而不入的事例更多。真的有那麼忙、那麼不可或缺嗎?時間再緊也應該擠出一點給父母送終吧。不顧家人、擯棄親情的勞模固然值得尊重,但總覺得不夠人性化,一個既能敬業又能愛家的勞模,不是更有血有肉,讓人覺得親切可敬嗎?具體到運動員,訓練再緊張也總可以抽出一點時間陪一陪快要辭世的外公外婆。金牌再重要,對金牌再渴望,家人或教練也不應該擅自替運動員做主,剝奪他們孝順外公外婆的權利。

  再説,見見父母、陪陪老人,未必就會影響到訓練,更不一定影響到奪牌。正如學者許紀霖所稱,“我就不明白,見一見父母就影響訓練了嗎?國外的很多運動員平時還要讀書工作,訓練都是業餘時間呢。”確實如此,比如在北京奧運會上奪得男子10米氣步槍金牌的印度人賓德拉,只是一名業餘射擊愛好者,其本職工作是一家公司的CEO。類似例子不勝枚舉,不少外國運動員都有一份正式工作,體育只是業餘愛好,他們生活豐富多彩,兼顧家人和朋友,也沒見影響摘金奪銀。

  還有一個佳話值得一提,英國著名流行男歌手羅比威廉姆斯,原本將在倫敦奧運會閉幕式的演出中演唱自己的多首暢銷單曲。然而,由於其妻子的預産期與閉幕式演出幾乎重合,羅比威廉姆斯於是退出本屆奧運閉幕式的演出。消息傳來,人們並未責怪他“自私”、沒有大局意識,反而為他的人性之舉而致敬。

  刻意放大運動員的痛苦家史,是一種病態審美;把運動員忙於訓練,連家人都不見、連親情都不顧,當做敬業和愛國來大加歌頌,這是一種誤導,也是扭曲的情感觀。至於故意隱瞞運動員親人的死訊,怕噩耗驚擾了運動員的備戰,貌似是替運動員負責,實際上是戕害親情,是最大的無情。期待有一天,我們的運動員能夠灑脫一點、人性化一點,而這需要病態審美被矯正,更需要淡化金牌的指揮棒效應。運動員既真心熱愛體育,更顧惜親情、享受親情,才是真正對奧運精神的人文詮釋。(王石川)

熱詞:

  • 運動員
  • 病態
  • 氣步槍
  • 金牌
  • 訓練
  • 演出
  • 備戰
  • 奪冠
  • 教練
  • 女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