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奧運】職業精神還是以人為本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1日 0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智新

  每屆奧運會總會有讓人感動的故事,只是讓人感動的方式不同。

  當李雪英奪得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53公斤級的金牌時,他的65歲的老父親李相民就在現場觀眾席上默默地注視著她,兩眼泛著淚花。父親雖然來到了倫敦,但是卻不敢打擾女兒,不敢和她見面───事實上,他們父女倆已經兩年沒見了,因為備戰奧運會的女兒沒有假期,而且也不能被外界干擾───也毫不留情地將這位親生父親包括了進去。

  更悲情的是蟬聯三屆奧運冠軍的吳敏霞。這位小姑娘身上的榮耀已經直逼伏明霞、郭晶晶,但為了讓她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訓練比賽,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一直被隱瞞,母親8年前就患上乳腺腫瘤並化療也一直保守著秘密。

  這讓人聯想起曾引起巨大爭議的一則高考新聞。安徽蕪湖考生沈飛走出考場,迎來的不是輕鬆假期,而是母親12天前已因車禍去世、父親仍躺在重症病房的噩耗。為讓他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學校共同編織了一個謊言。無獨有偶,18歲西安考生劉慶也是考完才知道她爸爸兩個月前已突發疾病去世,家裏人一直隱瞞著,同樣是怕“影響高考”。

  在重大的生活、事業節點上,碰到了人生重大的突發事件,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似乎每一個選擇都有足夠的道理:選擇隱瞞,是為了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跌倒在一個重要的門檻上;但也有不少人持“高考年年有,父母去世了,最後一面沒看到,就算考上清華北大,也是一輩子的遺憾”這樣的觀點。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歉疚心理,有可能影響人的一生。身為一名運動員,如果碰到“忠孝難以兩全”的極端情況,又該如何做出艱難的選擇呢?

  讓我們來聽聽一位獲得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獎的南非攝影記者的故事。不少人都記得一張反映非洲貧困苦難的著名圖片《饑餓的蘇丹》:一個頭大身小、骨瘦如柴的非洲兒童路上匐匍,幾乎失去了前進的力量,小孩子身後有一隻禿鷲虎視眈眈,耐心等待小孩的生命終結,作為自己的一頓美餐。這幅照片的作者是凱文 卡特,他因此獲得了普利策獎,但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指責:為什麼不丟下相機而給那個快餓死的孩子一壺水、一塊麵包?為什麼不救那個孩子于死神的鐮刀與禿鷲的喙爪之下?

  凱文 卡特是一位非常敬業的記者,捕捉新聞也是他職業精神的體現。當時非洲殍屍遍野,到處都是死亡,他能直接給這個孩子的援助不過是杯水車薪,而他作為新聞記者將這一切如實傳達給外界,也許間接會給非洲兒童帶來更大的幫助。但這一切理由也沒有能使他在獲得普利策獎後感受到成功和快樂,僅過了3個月,警察發現他在自己的車中自殺身亡,並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張紙條:“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電視記者為了自己的機位竟然讓營救人員讓開,主持人衝進手術室對已消毒完畢即將手術的醫生進行採訪等。表面上看,記者是履行了新聞採訪的職責,但卻違背了救死扶傷的人性。美國全國新聞攝影師協會前任會長威廉 桑得斯有一句名言:“你首先是人類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聞記者”。其實不僅僅是記者這一個行業,當職業要求與人道主義兩種價值觀出現抵觸時,都應該遵從於更具有普世價值的以人為本的原則。

熱詞:

  • 職業精神
  • 奧運冠軍
  • 普利策獎
  • 訓練比賽
  • 考生
  • 奧運會
  • 饑餓的蘇丹
  • 高考新聞
  • 女子舉重
  •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