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廣州新發掘跨越2000多年曆史的水井及數百件文物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9日 2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廣州7月29日電 (記者 楊薇)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9日對外宣佈,該所7月在廣州東風中路段附近清理出從東漢至民國時期水井40眼,發現了大型漢代木構水渠和唐末五代時期大面積墊土等重要遺跡,並出土了可修復文物約400件。

  該工地位於廣州東風中路和倉邊路的交叉口附近,工地已揭露面積約350平方米,深約5米。

  該所考古專家易西兵介紹説,經考古發掘,目前在工地發現的最早人類生活遺存為東漢時期,包括生活面、木構水渠和水井等。

  中新社記者29日在該工地看到,其中一水井口部距地表3.5米,圓形井坑,木構方形井圈,共4層木板,井內出土有罐、直身罐、缽等器物。而木構水渠呈由南向北走向,考古專家推斷該水渠主要起排水功能,水渠裏面散落著不少出土的方格紋陶罐、釉陶雙耳罐等器物和碎片。

  據易西兵表示,在廣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能保存完好的木構水渠實屬罕見。

  此外,該所工作人員還在工地現場發現大面積建築墊土層,不少於600平方米,墊土層以山崗土填埋,平均厚度60厘米,墊土面上還發現有兩個長寬1米左右的方形磉墩,間隔約3米,另外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柱坑。

  據易西兵介紹,從層位關係判斷,該建築墊土層約修建於唐末五代,不晚于宋朝,但因晚期人類活動破壞嚴重,考古工作人員沒辦法將其復原,故無法判斷出具體建築形制。

  易西兵還強調,經勘測得出,該工地中距現地表4.5米以下為灰白色粘質生土,此深度與工地西南面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國時期層面深度相近,但此次未發現南越國時期文化遺存。

  考古工作人員當天還向媒體展示了一批在該工地發掘區中部出土的文物,其中包括青瓷碗、罐,釉陶碗、盆,鐳缽,黑瓷罐,黃釉器等器物近40件,大部分屬北宋時期遺物。其中,陶支座、青釉瓷熏蓋體形大且製作精細,黃釉龍紋盆也相當精美,這也屬廣州地區發掘出的規格較高的文物。

  廣州考古人員曾多次在該工地所處的地段發掘出唐宋時期的城墻和南越國宮的遺址。

  易西兵認為,這也表明,這一區域在東漢時期開始已有人類居住和生活,唐代以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並開始出現大型高規格建築,明朝以後,這裡被劃入廣州城區,更是成為繁華聚居區,這也反映了廣州古城的發展變遷,對廣州的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該所表示,由於該工地將用於規劃修建商務區和寫字樓,因而新出土的文物將全部搬遷至廣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完)

熱詞:

  • 文物考古
  • 工地
  • 廣州城區
  • 水井
  • 出土
  • 層位關係
  • 南越國
  • 建築形制
  • 遺址
  • 水渠